鈊五行有哪些?
《周易》中,“艮为山”,故有“艮数”之称。 《易·乾》: “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 这里把“大衍”和“五十”连在一起解释,是后来的人添加的,其实“大衍”指的是“揲(dí)蓍(shī)法”,而“五十”指的自然就是“五十五根蓍草”了;又因为每揲一次就拔去一根蓍草,最后余下一根,所以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合德以刚柔并行”等等。
那么这种“揲蓍法”是怎么确定五行的呢? 请看下图,这个是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给出的“巽卦”的画法,也就是把四跟竖着的短横结合起来表示“巽”的意思;下面是宋代司马光的《古文尚书·序》里的做法,就是把上面那个“巽”颠倒过来再画一遍——实际上这就是古代的“倒置卦象”方法。 下面就要介绍“倒置卦象”如何得出“五行”了!
《易传》里有“阳盛阴虚”、“阴盛阳微”的说法,这里的“阴”、“阳”并不是单独指代某个具体的爻,而是指代两个相邻的爻,即上爻与下爻。 因为每个爻都分属于“阳”或“阴”两个范畴之一,并且只有上下两个相邻的爻才能决定它们所在的这个卦是属“阳”还是属“阴”,因此就有了“阳极而生热,热生火”、“阴极而生寒,寒生水”的说法。 那怎么判断哪个是“阳极”、哪个是“阴极”呢?
请参见上图,首先找出最上面的“阳爻”——也就是第二爻,如果它是阳爻且居上位,那就是“阳极”了;其次找出最下面的“阴爻”——也就是第五爻,如果它是阴爻且处下位,那就是“阴极”了。 最后总结一下,由“倒置卦象”得到“五行”的方法如下。 这里要特别说明的是,虽然“金”、“木”、“水”、“火”、“土”的顺序不能变,但是各“行”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线,比如“水土相生”,“金克木”等等,它们是一对一对存在的,如“金水相生”、“金木相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