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五行属什么?
先明确一下,古书上的“五音”指的是宫商角徵羽五个音,这五个音和现在的乐理中的“五个声部”是不同的概念。现代音乐中的“五个声部”是从西方传来的。 古代乐律中,一个乐器的某一个音区的各个音叫做一均;五个乐器的一个音区的各个音叫做一调——这里的“调”和现在简谱中的“调式”不是一回事。
《礼记·月令》:“孟春,其音角;仲春,其音徵;季春,其音羽。”郑玄注:“宫、商、角、徴、羽,音之五者。”这里就是按着角徵羽排的。 但古人很早就发现,五音不够用了,于是就用加阶的方法,也就是在五音的基础上,再加两个音:四声。所以,四声又叫“变声”。这样,六个音就成了七声音阶。
由于每个音节都有四个变格,也就是说有四个声调,所以七声音阶又称为“四声七调”或者“四平调”——这个叫法一直保留到现在。 除了四声,还出现过另一种变化音,就是变徽。但这个变徽和我们现在简谱中的变徽标记不完全一样(我们现在的变徽标记是#),它是居中而右移的。而且,到了南宋,变徽已经不再作为变格出现了,它变成了一个新的音级。关于这一点,郭沫若先生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中有细致的讨论,可以参看。我猜测,你说的“阴阳五行”中的“阳”可能指的就是变徽。因为,从五音到七音,从四声到变徽,都是把中央声部分为两半,变成新的音域。而这个新增加的音域和五行的属性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可以说,凡是有变调的,都带有“阴”的性质,而保持不变的,都属“阳”的范围。 所以,你的问题很好理解,七音里面的三个变音,角、变徵、羽,属于“阳”的范围;其余的四声则属“阴”的范围。用阴阳来划分,五音是阴阳俱全的,而六音则是阴多于阳的,只有七个音阶的七音才是阴阳相当平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