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玉石五行属木?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古人对自然界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及其相应属性的概括。中医将自然界的五色(白、青、赤、黄、黑)、五时(春、夏、长夏、秋、冬)、五味(酸、苦、甘、辛、咸)、五脏(肝、心、脾、肺、肾)、五志(怒、喜、思、悲、恐)以及五官(目、舌、唇、鼻、耳)等都与五行有关联。 中医还将自然界中各种物象归入五行之中,从而形成了中医特有的“五行辩证”法,用它来分析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情。
五行还对应着五种颜色——青、红、黄、白、黑,因此有了“五色证”。在中医诊断中,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可判断疾病的属性和病位;根据病人面色的变化来推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 中医还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用五行的属性来指导药物的性能和配伍,以此来增强药物的功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临床实践证明,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用药,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玉也具有五行属性,因此可以根据阴阳五行的原理来认识和使用玉器。 古代哲学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原素构成或支配的。《黄帝内经》指出:“天在上为阳,地在下为阴……中间的人,只有阳没有阴就不是生命了,所以人身由阴阳五行合而成。”《葬书》云:“土为上,有石则不吉矣。”《玉髓经》中也记载:“土为万物之母,玉乃土的精华。”可见玉和土一样属于中央正位,是阴阳五行俱全的物质。
历代医家都高度重视五色对医学的应用与影响,认为它们是人体阴阳经络的外在表现,故有“有病色先见者,即是此经之病”“有病色随之者,即是彼经之病”及“有因色生病者,必有因色疗病者”等说法。 《黄帝内经》强调:“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是古人的健康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