屾属于五行属什么?
“山”字,在象形文字的形态中,像“山”字一样写的字还有很多;而金文、小篆和楷书中的“山”字,则都是由“山”演变而来。 那么,这些字形演变是怎么样的呢? “山”的古文字形体,看起来有点像汉字六书的“象形”或“指事”,但又不完全符合任何一个六书范畴。古人用“会意”来解释它的造字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山”的字形,上下部的构造就像表示“山”两个部分——顶上部与下部,互相呼应。
“山”的小篆字形,与古文字形体相比,上面没有象形的部件了(即“屮”),下面变短了,左右两边出现了一点,这一点在古代文字中一般是表意的(参见我写的《古文字中的“木”“竹”“艸”》一文)。所以,小篆的“山”字其实已经看不出“象形”的痕迹了,完全是“会意”的结果。
从甲骨文到金文再到小篆,“山”字的字型变化非常大,这说明“山”的字形发展不是一蹦而就的,而是有一个过程。我的猜测是,“山”由两个互不关联的象形符号组合而成,这两个偏旁,一个表示“土石”之义,一个是“顶”的意思。二者结合,本为表示“高山”之义,但读音可能相近或是同音,于是就引申出表示“多”的意义。如《诗经·周颂·良耜》中有“千室之邑”、《大雅·公刘》中有“千室之封”,这里的“千”就表示很多的意思。而“山”字所表示的高山的数量多了,当然就引申出“高”和“陡峭”的意思来了。可见,“山”这个字是个典型的形旁兼音旁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