映在五行是什么属性?
《礼记·檀弓下》中,子游问丧于孔子,孔子答曰“五年之丧,足以尽矣。”子游又问“三年之丧,可谓速吗?”,孔子说:“君子治丧,根据亲疏贵贱的差别而有所区别,亲者、尊长,其丧事就办得隆重一些;疏者、卑幼,其丧事就办得简单一些……如今子游作为有官职的人,按照士的礼仪来办理父亲的丧事,这不是太晚了吗?” 孔子这里所说的“三年之丧”和“五年之丧”是指古代士以上的贵族阶层的服丧期而言。
从文献记载看,夏商周三代王侯贵族的服丧期都是三年,比如《孟子·滕文公上》载“周公卒,周成王哀哭,振憾(震)六州。”这应该是周初成王为周公践位而服丧三年的记录;又如《史记·殷本纪》载“汤崩,太子太丁立。帝太丁之时,天子未定的意思也是说殷纣王父亲殷辛王为他爷爷汤服丧三年。这些记载都说明夏商周时期王侯贵族服丧期是三年。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力强大,贵族势力开始分化,士阶层崛起并逐渐取代了旧贵族的地位,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虽然如此,但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士还是尽力想保持自己和贵族血统的纯洁性,于是他们便以周制为楷模,制定自己的礼仪制度,并极力向庶民推广。
这样,在春秋战国乃至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我们看到的史书所记载的士大夫的服丧期一直是三年。 但是,到了隋唐宋元明清时代,社会的等级制度逐渐淡化,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士大夫的权力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他们为了维护自己在世俗界的地位,便开始在葬礼上铺张浪费,用奢华的丧仪来炫耀自己。这种风气到明清时期达到顶峰。
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人们渐渐忘记了古人最初设立丧礼的初衷,忘记丧礼本身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而把它当成一种彰显个人和社会身份的标志。因此我们在明清小说中看到很多这样的描写:
1.《水浒传》第三回:林冲道:“小人闻得武二郎是个有义的汉子,不知他如今在家里做甚么?如何不见他?”公人道:“他如今住在街上,管保一日家换着衣裳儿。”
2.《金瓶梅》第九十九回:那西门庆死了,正是:生前一个阳间,死后一个阴间。 3.《老残游记》第二回:老残一看,原来正是本街开茶馆的洪善人。这洪善人生得肥头大耳,像个小财神,穿一件青缎马褂,黑呢外褂,头上戴着青缎小帽,帽子旁边插着两三根鸡毛,大概是个富家翁的光景。 老残心想:他一个卖茶的,怎有这样多的钱,买这样好的衣服!真是奇怪。
其实,洪善人穿着这样一套衣服去茶馆里坐着,比今天某些人身着名牌去菜市场买菜要合适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