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出生五行缺什么?
农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也就是俗称的“阴历”;而公历(阳历),一般指格里高利历,是由意大利医生兼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尔弗雷德·威廉·汤姆逊(Alfred William Thomson, 1824-1907 年)建议改造的。他提出将闰年引入历法中,把每年定为365.2425天,每四年设置一个闰年,全年366天,这样就能使日历与季节变化同步,同时保持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天不变,而四季的比例仍然维持原样。他的方案在19世纪末被采用,至今全世界通用。所以,现在的公历(阳历)没有所谓的阴阳合历这一说,只有阴历和阳历之分,而我们说的农历,严格来讲应该叫做阴阳合历。
中国农历为什么是阴阳合历呢?因为中国的农历除了包含有阳历的成分外,还融入了二十四节气这种反映太阳周年运动的重要时空指标以及朔望月这一典型月相周期。农历以月球圆缺交替周期为一月,以地球公转轨道为一个回归年,把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包含一个“朔望月”和一个“节气”。所谓“朔望月”就是月亮围绕地球旋转的一个周期,平均时间为29.53059天,这也导致了每月初一新月出现的时间并不固定。
而“节气”是指太阳运行至黄经特定度数时的位置,每一个节点都是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一个定点。我国古代将冬至作为起点,每个“节气”对应着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也就是意味着每年的“节气”时间点都会有规律的前移。到了现代,由于世界通用的公历(阳历)具有计时准确的特点,而被广泛使用。我们现在所说的“节气”,实际上已变成了太阳的代名词。当谈到某一个时刻或时间跨度是否处于“节气”期间时,实际上就是在询问这一时刻或时间段内太阳的位置。而农历正是通过观察朔望月以及节气来推算每一天的情况。
既然农历包含了阳历和阴历两大部分,那么推算起来就要比阳历复杂得多。现在普遍使用的公历(阳历)是按照公元纪年法来计算,每一年的年份数都是整数,每四年一个闰年,每年天数均为365天或者366天。如此简单的计算方法,使得公历在计量时间内事情的变化方面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广泛应用于科学实验、经济核算、国际贸易等多个领域。
然而农历就复杂多了。首先它的年份计算就比较复杂,并非单纯的按天干地支组合来计算,而是要参照闰月来进行调整。而且,月份还有大小之分,大月出生的日子要加19,小月出生的日子要减19。农历还要根据二十四节气来决定月份的开始和结束,如果某个节气出现在农历月初或者月末,则这个月就会增加一天,变成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