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字为什么五行?
1.“穆”的本意是“肃敬”、“尊崇”,引申义为“和谐”、“融洽”; 2.《说文解字》释“穆”:“穆,肃也。从生言其功美,从武言其治功。” “穆”的字形演变如下: “穆”是一个会意字,它的构形要素有三个“厶(sī)”“武”“土”。“穆”的字源演变如下: 3.关于“水”的象形文字,古文字学者们争论较大。甲骨文的“水”字像一横曲的水的样子,金文作“水中之‘水’”,小篆作“上‘水’下‘水’”——这显然是在表示“水”字的读音和含义都来源于“二水”。但到了隶变和楷书阶段就简化成现在这样了——“水”由两个独立的“水”构成的。
由此可以推断:“穆”由“厶”“武”“土”“水”四个字构成,其中“水”非“二水”;或者说是“两军决战”或是“军队过境”的意思。再结合“穆”的本义“肃敬”、“尊崇”或“和睦”、“协调”,我们大概能总结出“穆”的基本含义:战争与和平(与“武”相关)的庄严与神圣(与“厶”相关)。
4.古代汉族民间有信仰——尚武,崇文。所以,古人用“穆”字表达对文人雅士的尊称:如穆如清风(语出《诗经·大雅·烝民》),形容人的风度翩翩举止文雅;又如“穆若清风”,比喻品行的高尚纯洁。同样,用“穆”字来称呼那些武功盖世的英雄豪杰们也不足为奇:如《水浒传》中的“玉麒麟”卢俊义、“浪子”燕青,还有“大刀”关胜等。
我国古代把宇宙间的各种自然现象,即日月星辰的运行,以及风雨雷电和四时时节的运行变化等,都以五德来配属和解释,即金、木、水、火、土五行,五行与天地相呼应,又被称为五气。它既有物质性的内涵,又能维持自然界的平衡,从而又引申为五方和四季。即金主白、主西、主秋、主辛,木主青、主东、主春、主酸,水主黑、主北、主冬、主咸,火主赤、主南、主夏、主苦,土主黄、主中、主长夏、主甘。五德思想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有的哲学思想和文化思维方式,在上古时期就被人们所认识和运用,并在历朝历代不断的发展和延续,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着重大而持续的影响。
五行中赋予了各种具体的属性,而人们的起名用字也往往是按照五行所赋予的特性,并结合着人的生辰八字来取合适的字,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普遍的现象。
“穆”字,从林从墨,字义为温和、恭敬,多用于人的名字中,与五行中的“木”行有直接的和间接的关系。从构形上看,“穆”字从“林”,“林”字的字形是树木相互并立之形。“木”字的甲骨文字形上面是树梢,中间是树干,下面是树根,指植物的通称。《说文解字》说:“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这是从字形和意义的本源上讲,“木”字与树木有着直接的关系,在中国古代文字里,“木”字指成材的树木。古人取字有从“单人”或“双人”,表示此字为人类名字用字,比如陈字从“从”,“穆”字从“林”,“穆”字表示为与树木有关的人物的名字,与五行中的“木”字有很近的关系。从字形上理解,“穆”字和“林”字都属于“木”字偏旁的“木”字旁字。
从字义上理解,“穆”字和“林”字都与“木”字有关联。“林”字是指成林的树木,从植物学角度讲,林是生物群落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一群树木和其他植物个体组合在一起而形成,是相互连接的同种或异种树木的群体。从“林”字取名的字,往往都和树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比如“穆”字,字义为温和恭敬等,古人多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相处比较和谐,所以用和气、茂盛的“林”字来表现,并引伸为“木”字,因此,按照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穆”字的五行属性应为“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