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五行是什么颜色?
这个问题有意思,先给出答案: 北五行的颜色是黑、白、灰、金、银。 古人将五行用五种元素来表示,分别是水、火、木、金、土。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维持着自然界的变化。 后来,人们用五行相生相克来比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如母亲和孩子、老师和学生、领导和下属等等。
五行还分别对应五脏(心、肝、脾、肺、肾),又分别对应五种情绪(喜、怒、哀、乐、思)。
五色则是基于五行的第二个概念——五常而来的。 五常指的是仁义礼智信,而五色则是青、赤、黄、白、黑,刚好每一个都对应五个季节,即春季青、夏季赤、秋季黄、冬季黑。中间两季白和黄的色调并不明确,所以又有“四色”的说法,对应四季。
这样,古人就通过简单的五行、五色解释了自然界变化和人情绪产生的原因。 不过,这样的解释未免太简单了些,于是有人提出了疑问:冬天明明是黑色的,为什么不是黑呢?还有夏天明明是红色的,可书上写的却是朱色,这是怎么回事呢? 其实,古人的用色非常讲究,并不是像今天这样用单纯的黑色和白色。而是有很多中间色。例如:皂、灰、酱、荼、褐、棕、墨…… 而这些色彩其实与五行五色都没有直接关系。
但在古代,很多器物都是按照五行五色的原则制成的。例如:古代的鼎,根据《礼记》记载,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大夫用五鼎。而鼎的色泽也是根据五行颜色来的: “天子九鼎,八簋四坫;诸侯七鼎六簋;卿大夫五鼎四簋;士二鼎一簋。” 这其实是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审美标准的。但到了元朝,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定都北京,推行汉法,社会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来的那种森严的等级制度遭到了挑战。
首先表现在服饰上,百姓也可以穿颜色鲜艳的衣服了。其次,连吃饭用的碗筷也有了新的要求。元代戏剧《张协状元》里就有这样的描述:“成亲这日,红漆盘子插着五碗,烧鹅、猪头、红焖肉、黄焖鸡、胡桃酪。”可见,当时百姓日常饮食用的是有颜色的餐具。这与以前完全是不同的。
到明代,吕本中说:“古无五彩,只用青白二色。”明末文学家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也写道:“古无五色灯,唯白色圆灯而已。”可见,明朝的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阴阳五行五色理论已经不能适应需求了。于是在明神宗时期,规定皇帝祭坛用彩色,民间不得仿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