媄的五行是什么?

阮凡钻阮凡钻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媄”字,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地名、人名以及美容、化妆品等方面。《新华字典》中收录了该字,并注明其读音为méi。 那么,这个字在古代怎么样呢?是否也如现在一般多用呢?我们来仔细观察古书古籍中的“媄”字的写法。 “媄”字最早出现在南朝萧统(昭明太子)所编的《文选·卷五十九·晋扬雄〈河东赋〉》中,原文如下: “美”字出现得就比它晚多了,在南宋徐天祜纂写的《周礼正义·卷十四·冬官·考工记·梓人篇》中有记载: 从上文中可知,“媄”字在古代不仅存在且使用频繁——至少在唐朝之前是这样。而且,从字形上来看,它与今天的写法并无二致。

不过,在近代学者赵诚编著的《古代汉字笔画简体异形词汇》中却收录了一个不同字形但却发音相同的“媄”字——这个字在书中的页码上标注有“①2149”,可见在近现代该书被多次引用。那么这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们继续翻阅古籍。 在晚清黄恩彤著《百越先贤传·卷一·南越王赵佗》中有这样的文字: 黄恩彤是清末著名学者,他所著的《百越先贤传》对岭南地区和越南的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他书里提到的这个“媌”字,就是“眉”的古字。“眉”“媄”相通的这个“媄”字在这里应该表示的是女阴的意思。

所以,由上面三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媄”字古代的写法与今无异; “媄”字古时表义的范围很广,涉及容貌、美女、地物等; “媄”在古代还兼表音变,读作mái时,表女性生殖器的意思。 现在看来,“媄”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字。它在今天主要用来指称一种职业或一项工作,而很少表人类或者动物的女性形态。这大概是受现代社会性别观念的影响导致的吧。

廉惠然廉惠然优质答主

在给大家讲解媄的五行之前,先为大家说一下怎么根据汉字计算五行。

“五”在古文字中写作“卝”,是象形字,从二乂,“乂”是“差”的本字,意思是不齐,合起来表示:有两处不齐。古时候人们用“五”字来表达“多”的含义,并非确切指五。比如五湖四海,并非专指五海四海。在《周易》中,“五”是上卦中下爻上方的那一个,与下卦中下爻上方的那一个“二”遥相呼应。“五”和“二”在占卜推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后来人们对地上的万事万物进行认知以后,给它们归类,归成了五大类,这就是后来的“五行”。其实,早在商代人们就已经认识了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

汉字造字法中,无论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其文字的表达,或从结构、或从字义、或从语音,都可以找到可联想的本源。“五”字是构成“五行”的基因字,按照汉字的造字规则,“五”的意义,必然和“五行”本源事物的某种属性相关。通过分析可知,“差”本义是不齐,而“五”的形旁是“差”的本字,合起来的意思是:有两处不齐。把“五”字与“五行”本源事物联系起来,可以得到结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物质,“有两处不齐”。而观察五大类物质,其不齐处,一是形状,二是运动。五大类物质在形状上分别对应五种物相,一是散状的气态物(即气),二是液态的流动物(即水),三是结晶的固态物(即石),四是固态的生物(即木),五是固态的矿生物(即金)。五大类物质的运动状态只有气和水两种(固体物质,其个体运动意义不大)。把这两处不齐(即相与势)放在一起,就是五五二十五。

那么汉字的五行是怎么推算出来的呢?一般情况下,笔划为1、2、3的字为水,4、5、6为火,7、8、9以上一律归土。水性流动而不拘,火性炎上而不下,土性敦厚而不轻,所以笔划少的字从水,笔划多的字从土。而“媄”字一共有12划,按照汉字五行的算法来看,媄的五行是土。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