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土有哪些字?
八字中地支中的辰戌丑未就是土,也有说八字中土分燥湿,四季土,墓库等。 八字中土有强有弱,有亮有暗。我们看一个八字不能单只看一两个字,要整体去看,去分析。
1.先看这个八字中土有多少个,有没有过旺或过弱。 2.再看这些土所处的位置对八字的影响如何。 3.最后看这个土的旺衰和位置是如何影响这个人的命运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某人生肖属猪,八字为壬戌乙巳癸亥丁巳(乾造) 这个八字中有两个土,月支和日支,都是土。且土的势力很旺,又有火来生土。
年柱壬水与天干乙木克戊土,月干乙木克己土,时支丁火烤已土。整个八字只有时柱一位辛金生水。所以这是一个土多金少的八字。 此命主是一个比较踏实善良为人厚道之人,但做事不够灵活,为人太实在,有时容易被人利用而不自知。身土过多而克水,对肾不好,人也比较懒。
八字中土很多的人一般都比较老实诚实可靠,而且做事情也是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往往能够取得不错的成绩。但是八字中土太多也易造成脾气大,固执,爱钻牛角尖,没有耐心,没有情调,不会甜言蜜语,生活比较无趣等。 当然土太多也会有人格上的缺陷比如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不敢承担责任,没有主见等等。
在汉字中,带土字旁的字,还有金、木、水、火、土的意思,如:
田、甜、疆等字,表示土地有田地、甘甜、边疆等,有“土”金木水火五行说认为木、火、土、金、水是构成世界的五种基本物质,称为“五行”,五行之间相对相生,互为因果(见五行相生);也可以互相制约、互相排斥(见五行相克)。用五行说明宇宙万物的的属性,描绘它们之间的关系,称为“五 行学说 ”。
所谓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它们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五脏配属五行,象征人体的五大功能系统,五脏的关系,也是从五行生克制化规律来论述的。
“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许多学者都赞同五行的原始涵义就是指五种物质(或元素,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尚书·洪范》认为“五行”有三种属性:“五性”、“五德”、“五事”,这三者也是由“五行”所决定的。《说文解字》解释说:“行,人之步趋也”。段玉载注:“行者,道也。”又说:“物之自迩(音尔)而至(指由远而近)皆谓之道”。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哲人用“行”字表示事物运行变化的轨迹或规律,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各种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哲学上称“行”)运行(运动)不息,相互制约(生克转化)而构成的。这种思想,可以理解为是一种五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和自发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五行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在中国,木、火、金、水合称“四行”。五行的概念在春秋战同时已经形成并开始用于哲学领域,到了秦汉时代,五行理论日趋系统,成为宇宙论和方法论。在中国古人的想象中,认为世界就是“天圆地方”,天是个大圆盖子,盖在大地之上,大地是方的,有柱子支撑着天,日月星辰在天内运行。
在中国文化中,“五行”说最早见于《尚书》,书中提到“水、火、木、金、土”,指代五方(东、南、西、北、中);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用五行的生克关系,来解释世界万物的运动、变化,认为万物生长要以五行为基础。汉代《黄帝内经》中又根据五行之性,将人体分为“五脏”,即与五行相配的肝心脾肺肾,并创立脏象理论。古代的医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还创造出许多针灸治病的疗法。(参见五行针)
五行在不同的学术流派中有不同的含义。在儒家典籍《尚书·洪范》中,五行指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它们之间的相生和相克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在《国语·郑语》中,又将周、秦、商人分别说成“火、金、水部”,而夏人和商人都是“水部”,于是五行又成了不同集团的族类的代号。在《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中,又把五行同天帝的职官联系起来,即“有金、木、水、火、土五行,水运行而火不周;是火与水狎,其弗克乎?”这当中的“火、水”实际成了天帝治下不同职官的代号。在管仲的学说中,五行又变成不同德行的代号,即“水德、金德、木德、火德、土德”,而且“五行之教,各有其时。”西周末年人们还认为五行和五方、五色、五声、五味等有必然的联系,即所谓“东方曰青,南方曰赤,西方曰白,北方曰黑,天子方曰黄”。五色相应,“宫商角徵羽”五声相应,“酸咸辛苦甘”五味相应。
战国和西汉时期,五行说逐渐成为一种包括哲学、占验、天文、历数、方术在内的一套理论体系,成为解释宇宙万物生成与演化的基本理论,对各自然学科发展影响很大。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世界起源和解释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