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什么同木相合?

韩宇锘韩宇锘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八字理论中,有“五行相生”和“五行相克的观点。 “生”就是说水生木、木生火等;“克”就是金克木、土克水等。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相互滋生、促进的关系。五行相克,则指五行之间的遏制、制约关系。 那么这种关系是一定相生的吗?或者说一定会相克吗?其实也不是的。这里就涉及到“旺”与“衰”的问题了。

1.如果某种五行得月令之气而旺盛,称为“旺”。如甲木逢寅月(农历一月),乙木逢卯月(农历二月),此时甲木癸水阳气生发,甲木得令且最旺,壬水次之。再如丙火遇丁未月(农历六月),戊土遇戌九月,此乃火土并盛之时,故云“旺"。

2.如果某种五行不得月令之气而衰弱,称为“衰”。如亥中壬水得月令之气最为旺盛,然而其力量不及寅月中甲木。为什么呢?因为冬季水木皆处“衰”地。又如乙丑日生于酉月,辛金克乙木,乃是克制“衰木"。

根据以上对“旺”“衰"的定义可以看出,只有当自身处于“旺”的状态而且其它干支配合得当的时候,才可以出现五行之间的相生。否则的话,就只能出现五行的相克了。这就是说,只有在“旺”的情况下,五行才能互相配合,发挥相生之情。反之,就只能互相遏制,形成相克之势了。 所以说,要想五行同属一个属性且相生的话,就必须得先看这个属性的力量是否强大,也就是要看这个属是否“旺”。

武若维武若维优质答主

五行合化规律是中医里较为重要的辩证思路,是对于病性和证候分析的基本原则。相合的五行,即形成一个合化证。“金得火合,火得金合,木得水合,水得木合,土得土合,”这是张元素在“活法”中提出的一个辩证思路。

那么合化的实质是什么呢?《内经·六微旨大论》里有一句话,“同气相求,气求于和。”就是说,自然界一切同类的物质或同类的气,都有互相向往,互相吸引,互相融和的特性。这种气相合后就产生新的气,物质相合后产生新的物质。合化的结果是“化”,“有根乎内,必荣乎外”。比如木和水合后化火,就会产生一个嫩绿的颜色。比如把黄土和水揉到了一起,黄土就可以成为泥巴,泥巴就具有了黄土所没有的粘和性能。所以合化是一个新的物质的产生。这个“化”字,就是“化生”、“化合”的“化”。它不同于生我者和我生者之间的生化。生化是相生之气的联合作用,是两个气或两种物质作用的结果。合化则是两个气相合化生出第三气,两种物质相合化生出另一种物质。”这句话从辩证的角度来说,就是阴阳互根互化的体现。而当这种正常生理状态改变,阴阳任何一个方面发生衰竭、偏盛(亢奋、过度)或相对关系发生变化的时候,则形成病理的“合化”证候。

木得水合,合化为火。《内经·素问·泰阴阳应象大论》说:“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水生肝木);肝……其荣爪;其主脾.”脾土为湿,肾水为寒,肝木为动,三者俱属阴,故称三阴。由于肝木为肝经本脏之气,内舍于肝,在体为筋,其华在爪。脾土为大腹之气,内盛中焦;肾水为少腹之气,内盛下焦。肾主水而滋肝木,肝木足荣则生肾中之精,布发于筋,溢充于爪,这是从肾水滋养肝木的自然现象。

合化之火,不是肝木之郁火或内火,而是由于肾水不足和大腹之气的郁滞,致使肝木亢甚,气化过旺,如同木得水化一般。木得水合,水亏木亢,肝肾阴亏,大腹气满,肝经风阳过旺,筋脉挛急,外溢于爪而使指爪枯脆,并见五心烦热、大便燥结、头晕目眩、腰酸遗精、尿黄等火旺之症。肝木亢甚乘脾土,脾虚化源不足,肺金失于滋养,而见心烦、干咳、气短、咳血。由于木得水合合化之火,为木、水、土三脏病机产生之邪火,故见牙痛、大便燥结、便血等症。由于肝经风阳甚,足厥阴经上行巅顶而风阳犯脑,故见急躁易怒、头晕、失眠、耳目失聪。木得水合,合化为火的病机特点:肝肾阴虚,肝木化火,大腹气机不畅,见头晕、失眠、耳目失聪、急躁易怒、牙痛、大便干结、便血、咳血等症。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