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中春季指的是几月?

周泓烨周泓烨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题主可能搞混了干支历和农历的区别,两者虽然都有五行的概念,但是区别很大。 干支历是把地球公转运动分成了24等份(每等份时间长度约15天),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这是古人总结的用来指导农事的日期划分方法;而农历则是以月球圆缺变化周期为一个月,有闰月的存在使得农历大月份有可能出现30天或者31天的现象,这也是古人总结的用于指导日常生活作息的方法。

现在来说,干支历主要用于天文、中医等学科,而农历则主要应用于民间生活的方方面面。由于农历每个月的天数不可能完全准确(比如闰月的存在使得每月都可能有29或30天),所以农历的时间单位“月”实际上是没有确切的含义的——因为一个月的天数可能在29、30、31甚至32天左右。

正因为如此,古书里面说“某月”的时候其实没有绝对的“中旬”“上旬”和“下旬”——这是因为古代月份的概念跟现在的日历不一样。 举个例子,《春秋·谷梁传》中说“四月甲寅,宋公伐郑……郑师败绩……宋人围郑”,这四月显然不是公历的四月,而是农历的四月——这个四月有三十天!又例如《战国策·齐策三》中有“五月蝉始鸣,六月禾熟……”这里的五月和六月当然也不是公历的五月和六月。

暨子颖暨子颖优质答主

每年的阳历3、4、5月为春季,五行中属木,在天干中春季包括甲、乙,地支包括寅、卯。《灵枢 • 五乱》:“故脾者,土也,木之所以生也。脾能伤肾,肾主水,水克火也。肾能伤肝,肝主木,木克土也。肝能伤心,以火并火,心能伤肺。大骨枯槁肝心,伤脾。大热竭血心脾,伤肺。推而次之至肾,所胜丧矣,肾气虚,故变而以他官生病也。”

木主春,为生发之气。春天,自然界的生物从新发芽、生长,人体的血液循环、激素分泌等也随着春天的到来发生变化。中医所说的肝,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和部分消化系统的功能,这些都是支持人从冬天下滑状态返回新春上升状态的生理功能,故有肝主春之说。

春养肝,就是要顺应春天阳气升发的特点。首先,在春天应适当“发”,保持内心的平和愉悦,勿过度压抑,否则,会使肝气郁滞,导致肝火上炎或肝气犯胃。

其次,要保证精神不过度兴奋,避免过度劳累。因为春天是人在经过寒冬后生理活动变化的敏感时期,特别是老年人切忌被万物复苏、春暖花开的景象所感染而情绪过于激动,过于兴奋,或者体力消耗过于大,导致肝阳上亢,气血衰败,以致出现意外。

从食疗的角度讲,中医认为青色入肝经。在清淡饮食的基础上,可多食些绿叶蔬菜,诸如青萝卜、青椒、绿豆、豌豆、芹菜、香椿、春笋以及菌类等。另外,少食酸味食物,以防肝气过旺,横逆克脾,而出现脾胃虚弱及眩晕等症状。甘淡的米可养脾,肝病患者在饮食上应该食用甘淡的米食。

若肝虚脾弱,可多吃大枣,它含有蛋白质、钙、磷、铁及多种维生素,有益于人体肺脾二脏,能起到补气安神作用。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