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丑土克什么?
首先,需要明确一点常识,那就是古人造字和后世解字,都是建立在“天人感应”的基础上的。所谓“天”就是自然(即客观世界),所谓“人”就是人类社会。因此古人造字时,是会将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考虑进来的。比如“水”字,古文字形态像在河边洗手,这个“水”字就考虑了河流、湖泊、海洋、雪原、冰川等等一切与水相关的事物。类似的,“火”字古文字形态像燃烧的火焰,这其中的火当然不仅仅是燃料中的火,也包括熔岩、火山爆发等一切与火相关的现象。而“山”“石”字更明显,不用多说。 同样,五行的“行”字也考虑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切因素。因为它本来就有“道行”“品行”“信念”的意思,所谓“行”就是你走在道上,而这个“道”其实就包含了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因此五行中的“土”,当然也就包含了土地、地貌、气候、山川、平原、盆地等等一切与地球物理相关的因素(也可以说是五岳归位吧)!
其次,我们谈一谈“克”的问题。前面已经说了,五行的“行”包含了自然界与社会的一切因素,所以五行相生相克也是全方位立体式的。我把它简单地归结为“降阳升阴”,也就是说太阳多了就要减少它的光和热,要让它下降;太阴多了就要减少它的湿润,要让它上升,从而阴阳达到一个新的平衡。阴阳转换是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转到对面去。就像水的形态有冰河冰川,也有江河海洋,只不过有的偏阴,有的偏阳而已。 说到这里,可能有些朋友会问了:那为什么中医用五行相生相克理论指导临床实践的时候,只讲究生而不讲克呢?
我认为可能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中医讲的五运六气,本身就把阴阳平衡放在第一位,所谓“岁运太过,乃气盛非能消木”,如果运气(时间)到了,阳气本应旺盛的季节却没有得到应有的旺盛,那就必然会有余(木盛),此时就需要生花了,所以中医强调补法(相生)。
2、中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很注重运用经验来指导实践,而很多经验的获得就是来自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例如,根据自然界春生夏长的规律,中医提出了春天要养生发之气,夏天要养长之阳的道理。而根据自然界草木枯荣的规律,中医提出了秋天要养肺金、冬天要补肾水的理论。这些理论都是在观察自然的基础上提出的,具有普遍适用性,也最容易被大众接受。至于五行之间相互克的道理,就不一定好掌握,也不易于被大众所理解,而且往往用之于临床效果也不是很显著,于是就被忽略了。
3、中医的理论体系本身就是基于阴阳五行这一宏观规律建立的,它是从整体观的角度来看待人体的。人体是一个小天地,天地之道本身就包含在不违背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利用自然规律来改造自然。如果用相生来改阴阳平衡的状态,自然比用相克改阴阳平衡的效果来得慢一些,但至少是不逆反自然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