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字属五行什么?
“罗”字的笔画中,横和竖比较多,也就是说这个字的骨架很粗壮,所以它是属于五行中的木。 罗的读音是luo。根据古代文字学家的考证,它最早是由“罟”字演变而来。《说文》中说: “罗,张网而取兽也。从网、从弋。弋,短矢也。”“罟”字本义指的是用绳子或者竹篾编成的捕鱼的器具,《诗经·邶风·伐檀》中有“奚斯归,以锡尔祉;介尔景福,永受厥武。”这里的“鱼网”指的就是“罟”。
后来为了书写方便,人们用“戈”代替了“弋”,成了“罗”。东汉学者郑玄注《周礼·考工记·弓人》时曾说: “罗,今之戈戟。”可见古代的“罗”就是类似于现代的“戈”。 由于“罗”的偏旁是“弋”,古人就把它归入了六书之中的象形范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屈,日月星辰,山川草木,惟象为然”)。实际上它就是一种会意字。
不过,在古代还有一种字体与现在的“罗”字形相近,但右边不是“弋”而是“言”,这就是古音“羅”。这种形态的“羅”在东汉许慎的《说文》里就有收录: “羅,張網曰羅。从网,言聲。古文羅從我。”“我”也就是“弋”的古字。可以理解为把“弋”换成“言”字。
那么为什么要把“弋”换成“言”呢?因为“言”有说话的意思,而“弋”则没有。如果把“弋”改成“言”,那么整个字就有了一种动态的美——仿佛一张巨大的嘴正在大声说话。这在现在看起来是非常合理的,但是在古文字学者的眼里却不是这样。
清代学者段玉裁在注释《说文》时就说: “言字于义为虚,於声为尖,此字下从弋,必言字非。且此字系用籀文。若正文中‘羅’字,則系小篆。二者皆不言字。” 段玉裁的话看起来好像很有道理,实际上却是在故弄玄虚。因为“言字于义为虚”云云完全是他个人臆测的结果。其实“言语”的“语”古字作“語”,它的上面就是一个“魚”字,说明“鱼”和“言”都有表示声音的意思,因此“弋”改为“言”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整个字变成了一个形声字——“上象其形,下比其声。”这也是符合造字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