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五行平衡原理?
中医讲的相生相克是古人通过长期对自然界观察得出的结论,比如古代人发现柳树发芽早,耐寒性很强,就认为其具有生发之气,因此常被用来治疗因阳气不足引起的疾病;又如古人观察到松树耐寒,常在冬季落叶,就认为其具有收敛之气,因而常用来治疗阴虚阳亢所引起的病症等等。。。而西医则完全无视这些自然的规律,纯粹依靠药物的作用机制和物理作用来诊断和治疗疾病。
其实中医通过望闻问切所得到的结果和西医所做的化验检查只是手段不同而已,其根本还是建立在阴阳五行的生克制化的基础之上。 西医的化验结果反映的是当下的情况,而中医通过对人体外观表现所作的判断,结合五行的理论,所得到的不仅是当下的结果,而且是既往情况的反应。所以中医通常不会像西医那样单一的依赖仪器去检查身体(当然也不会排斥先进设备的帮助),而是通过望闻问切综合全身的表现来判断疾病的虚实、病位的深浅以及病性的性质,然后再选择相应的药材进行治疗。
中药汤剂和中成药的制剂过程本身就遵循了五行生克的道理----君臣佐使配伍得当,就能发挥最大的效能,反之就会大打折扣甚至产生副作用。 而针灸经络也是基于五行的原理进行选穴和治疗的。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顺其自然,不是指自然界的变化,而是指人体的生理功能。当人体出现不平衡的时候,中医会通过药物或非药物的调理使机体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五行平衡原理源于我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在五行理论中,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构成的。这五种物质本身又处于不断的“生化”和“制约”的运动过程中,“生化”就是有序地相生,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制约”就是有序地相克,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生化”和“制约”是宇宙运动的规律。运动的结果使宇宙处于既对立又统一的平衡状态之中。
人生活在地球上,作为地球生物的一员,人体本身也是由木、火、土、金、水构成,因此也受“生克”规律的制约。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就是这五行的具体体现,即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于肝、心、脾、肺、肾,五脏处于“生化”和“制约”的运动过程之中。
例如,肝属木,主疏泄,调畅气机,营养作用于脾,使脾的运化功能正常,即木能疏土;脾属土,通过脾的运化作用,使肺得到营养,功能正常,则土能生金;肺属金,通过其肃降功能,使肾得到营养,功能正常,而肾所藏先天之精,通过肝这条途径,不断被输布于全身,后天之精反哺于肾,肾水又可以上济于心,心脏也得到后天之精的营养;而肾水又可以上济于心,心脏也得到了后天之精的营养;而水不能生木,木失滋养,肝木欲泻而无处泻注,因而横逆侮土,导致肝病传脾,土虚不能制水,又反传于肾。
人体五脏在生理上是相互的,一个脏腑功能失常时,就会导致整个机体的生理功能紊乱,引起种种疾病。因此,人体本身也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变化,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体。
中医运用五行平衡原理治病的理论基础是,将影响人体内环境平衡的内伤杂病,归纳为热、温、凉、寒四种属性,分别以朱雀(火)、玄武(水)、青龙(木)、白虎(金)四灵来概括和代表。如果人体在外界致病因素的干扰下导致这四种属性失去平衡,引发内环境紊乱而产生疾病时,就可以运用四灵制剂调整人体的内环境,使之达到新的平衡以适应外界致病因素的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