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那个多属哪个吗?
首先,古人把事物分为阴阳五行的属性,只是为了描述事物的方便,而非真实存在的东西。“阳”就是“阴”相反的一面;“金”是“木”“火”“水”“土”的浓缩版。所以“阳气”也就是“阴气”,“金生水”也就是“木泄水”。 其次,古人的思想里,世界是由阴阳合和而成的。单极则不成世界。因此才有了“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说法。
阴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我们所说的阴阳,都是相对于我们所处的位置来说的。对于上而言,你就是阳;对于下而言,你就是阴。所以才会有“上阳下阴”、“前阳后阴”之类的说法。而一旦确定了阴阳,五行自然就定了。 所以中医里才有“善补阳者,必阴中求阳,善补阴者,必阳中求阴”(《黄帝内经》) 的说法。
最后,五行其实是一类事的抽象表达。五行相生其实就是指一类事从萌芽到兴盛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所以就有了土生金、木生火的说法。而五行相克则是指这类事发生的阶段性和结果。由于是同类事的抽象表达,于是乎五行相克的顺序就很重要了。因为每一行都不是单独存在的,而是前后相连的。因而“木克土”之后一定是“金克木”。而“金克木”之后才是“水克火”…… 至于您说的金生水,水生木,金克木……那就更没问题了。这都是五行相生的具体例子。
根据五行学说中医讲求人跟自然是和谐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分别跟外界的五行是想通应的。肝属木,脾属土,肾属水,心属火,肺属金。任何一种五行出现异常都可能会引起相生相克的五行失衡,从而发生疾病。我们经常讲的肾虚、血虚、气虚等等都是对五行不同的异常情况的描述。
肝藏血,其华在爪,开窍于目,主疏泄,在志为怒,喜酸。
脾统血,运化水谷精炼全身,为气血生化之源,肌肉为脾之华,开窍于口,主四肢,主升,主升清,脾气不足则会影响其升清功能,清气不升(表现为:胃脘部胀闷,腹部隐痛,大便稀,泄泻,饭后更著,气短懒言,语音低微,肢体无力,精神疲惫,头晕目眩,汗多,肢体浮肿,面色萎黄等),在志为思虑,喜甘。
心主血,其华在面,开窍于舌,主血脉,在志为喜,为生血之源(心能推动血液运行),主身之血脉(心主一身之血脉,血脉运行畅达依靠心气推动濡养),血液供应充足,血脉通利则面色红润有光泽,心血充足则血脉充盈,血脉充盈则脉道坚致(脉道坚致是指血管的正常状态,正常情况下血脉是有足够的血液供应的,脉道的坚致是血管处于供血充足的状态下的一种状态,因为正常情况下血管的血液是充分充盈的,所以血管是坚致有力和通利的,如果心血不足脉道失于充盈濡养则血脉失于通利而阻滞不通),心气推动血液循环使面部得到充分的营养和濡养,心血充足脉道通利,气血供应充足则面部红润有光泽,血液供应不足或脉道失于通利,气血供应不足则面白无华,心有疾患则血脉亦会不通利而见痛,则脉道不通可见痛,则脉道不通可见痛,可见胸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等,喜苦。
肺主气,其华在毛发(毛发为血之余,发的荣枯直接反映精血的盛衰情况,如果精血充足则毛发黑密有光泽,如果精血不足则发无光泽易掉,甚则脱发),开窍于鼻,主一身之气,司呼吸,调节全身的气机,肺气充足则全身的气机顺畅条达,肺朝百脉,肺的输布调节作用有利于周身血脉的运行保持其通畅(由于肺司一身之气,全身的气由肺来主司,气和血相随运行,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亦淤滞不通,气旺血行畅达,血脉通利,百脉得以输布濡养而调畅,如果肺气不足气血无力运行不能濡养百脉则血脉不通,气血阻滞不通可见胸痛,甚至胸痛彻背,背痛彻心等),在志为忧,在液为涕,喜辛。
肾主水,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肾精充盈则头发黑亮有光泽,精虗则头发枯黄易掉,甚至脱发现象,耳为肾之外窍,肾精充盈则耳聪目明,听觉灵敏,反之,如果肾精亏虚则听力减退,甚则耳聋,在志为恐,在液为唾,喜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