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五行属什么属性?
“五行”之说,源于古代中国人民自然崇拜、阴阳五行观念的产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将“五”看作是一个数字概念时,它代表了整体与部分的含义,如《礼记·檀弓下》有“五人杖于其门”,又《周礼·春官·大师》有“大师教六诗曰风、颂、雅、卫、郑、鲁;言其能执六艺之文而美善者也。”其中的“六”,就代表了总体中的部分之意。 同样,“五行”代表的是五种属性,具体是指金、木、水、火、土——这是五种基本要素或物质形态。
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生相克的。 其中“金”生水,而“木”又生“火”——可见在自然界中,它们是循环往复的。 金、木、水、火、土,在现实中分别对应着金属、树木、流水、火焰、大地等自然界的事物。 而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也同样对应了现实生活中事物的发展规律。 例如:金克木,则指西方的金气可以克伤到东方的木气(春天);木克土,则指东南的草木之木可以克伤到中央的土气(秋天)…… 所以,五行是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一种工具。它具有强大的逻辑力量,可应用于万事万物。 当然,“五行”之说,也不是那么严格的科学,毕竟自然界不存在纯粹的五行元素。并且,五行元素之间的关系也并不单纯是生克制化。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广泛地用于中医学、建筑、姓名等学科中。“五行者,五行之气也。东方为木,南方为火,西方为金,北方为水,中央为土”。木、火、土、金、水五个元素,被道家称为五行,是世界万物的本原。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比类感知的产物,它有五大要素的聚合之意,以常用于描述事物之间的生克关系。五行相生,是指一种事物对另外一种事物具有爱抚、养育、助益等良性作用;五行相克,则指一种事物对另外一种事物具有约束、控制、惩罚等中性作用。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相生相克规律来说明人体五脏之间、脏腑与形体及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用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以及相互关系,指导中医的诊断和防治。五行说最初起源于古代人们对农业生产的认识。“五谷”是古代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五谷”所指又根据地区的不同而不同。
令五行属土,中国风水五行学说中的土是土石、矿产之属,土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的特性,承载着万物生长运行。人们把土归纳进五行之中,代表承载万事万物的大地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