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为什么五行属土?
五行学说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通过观测天象得出的结论:大衍之数50,天地之和365,一岁有十二月,一月有三旬,一天有十二时辰,一时辰有二十四节气,每节气有三候,每一候有五天。 五行是这样确定的: 木,受四时之春,万物生于此。火,受四时之夏,万物长于此。土,受四时之季,万物收于此。金,受四时之秋,万物藏于此。水,受四时之冬,万物蛰于此。 每一个季节对应一种五行,它们分别掌管着不同时节的物候演变和水火升降。
这里的关键词是“四季”和“掌管”。所谓四季,是相对于一年中寒来暑往的气候变化划分的,并不是现在以二十四节气划分四季的做法。因为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划分的,每年春分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的位置,这个时候昼夜等长。过了春分,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到了夏至,太阳直射点到达北回归线,此时昼最长夜最短。而冬至则相反,太阳直射点再次回到南回归线上。古人通过观察天文,发现每隔三个月左右,太阳就进入一个特定位置,导致气温明显变化,于是就把这样的位置变化划分为四季。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五行中的“春木”“夏火”“秋收”和“冬藏”实际上就是指“春季生发”“夏季生长”“秋季收获”与“冬季储藏”的过程,它们是自然界物质循环的两个端点。只有土在这两个阶段之间,没有明确归属。它是化育万物的母体,它承载、孕育了木火金水四行。 所以从字面的意思理解,五行其实就是五类事物或自然现象。但是古人发现,这些事物或现象有着不同的属性特征,比如天在上,在人的认知中是运动的,而地是在人之下,被认为是静止的。
天在上为阳,地为阴。这种阴阳二气的划分其实是对应着中医的阴阳理论的——中医认为人体的阳气分布也有上中下之分,脾胃属土,居中央,主运化,具有调和阴阳的作用。 五行的第二个特点:相生相克。这其实是说,大自然是一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对立的统一体,它的运动不是直线也不是循环,而是一直处于不断的相生相克的运动之中。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是一个闭环,意味着万事万物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这是否能解释为什么五行中有火生土和土生金的道理呢? 其实,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有问题的,应该是木生火,火生土,土中生金。这是因为五行中,土属于中间状态,是最没有存在感的元素,它既不上升(无法像木那样燃烧)也不下降(无法像金那样铸造)。
要想实现生,就必须得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火,或者说热力。有了热力的作用,低温下的固体也能开始移动并发生化学变化了。这个过程其实就像春天来临,冰雪融化,草木萌芽。 但是,火的生成需要有木的帮助,如果没有木,火就没有来源。所以说,五行是先有木然后才有火,而不是先有土再有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