汣的五行属性是什么?
字源: 古文字中,“九”字作形状如下: 上面是“艹”字头,下面是“丸”(类似现在加粗的“口”)。 古代有将“九”写作两个“丸”的,如汉简中的“九”。 也有人将“九”字上边的一竖拉长,作为“高”“辛”等字的头。 还有的人把“九”写成“音”,即“九”和“音”“辛”同源。
以上几种字形,都是象形文字。其中“草”字头表示“九”与“禾”有关;中间的横线表示“九”的数字数量;最下边的字是“木”或“火”,古人认为“木”“火”生“土”,故此“火”和“木”都代表“九”。 以上字形反映的是“九”的本义是大木头、大木材。
金文、篆文中,“九”的字形变为下面这样: 上边仍然为“艹”字头;中间的一竖上面加了一横,变成了数轴;而下面变为了“火”或者“日”。 “火”“日”都为阳,且都表示热量。由于“九”为阳数之极,故用“火”或者“日”来表示其属性。
隶书、楷书继承了这个字形。 “九”的读音在甲骨文和金文时期有两个:jǔ 和jiào,这两个读音后来都演变为今天拼音里的juè。 “九”的造字方法属于会意。以“艹”为首,象征树木,下面两个“火”寓意“九”属阳,而且非常热。这个意义一直延续到现在。 《说文》:“九,阳之恒也。”“恒”指的是永恒的规律。因此可理解为“九”是阴阳循环的一个节点,是一个周期的结束,同时也是下一个周期的开始,就如昼夜交替、四季轮转一样。所以“九”又有了一个含义:每次循环开始的节点叫“九”。
现代汉语中“九”一般没有这个含义了,只有特定场合会使用到,比如“九泉之下”。 而古代的“九”就是每个循环的开始,所以“九”代表了无数的可能性和变数。这就使得“九”又多了一层意思:不确定因素。 所以“九”就像《易经》里那个代表变化的阴阳鱼图,充满了无穷的变幻和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