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五行属什么意思?
“五行”,金、木、水、火、土,是中国古代用来概括宇宙生成与演化规律以及事物关系的五种物质或功能。它来源于古人观察天象得出的五颗恒星(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的运动周期所形成的五个阶段: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它们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礼记·月令》里有记载:“孟春,草木萌动,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合,万物始生。”这里提到了自然界中最基本的两种气:阳气(天空中的阳气)和阴气(大地的阴气);提出了天地之间存在着的四种元素:雷风(风就是空气流动而产生的动力,雷则是放电现象,都属于阳)水火土木。《荀子·天论》中则进一步把宇宙归结为阴阳两类物质的相互运动:“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兴,阴阳迭主。”
后来人们发现通过观察日食可以推断出太阳的运动,通过观察月亮的盈亏可以推算出月球的运行,再加上古人在观测中发现了五大行星和金、木、水、火、土这五天干的运行规律,于是就把这八种天体划分为四类:即阴、阳、太阴、少阳。每类各分四组,每组各有其特定的天干地支的名称。 这样,在东汉张衡创作的《灵宪》里,就有了描述宇宙生成的完整图式:“宇者,屋宇也。宙者,舟车也。上下四方曰宇,往来古今曰宙。”“阴阳消长,终则有始;阴阳离合,未有不先极而后远者也。惟夫天地,其为东西南北上下周回之一度耳……故天圆如鼓盖,二十五度者为周天。地方如池,三十六度三分度之。”
以上所说,都是在说明一个循环往复的运动过程,其中没有提及五行。但到了东汉王充撰写的《论衡·物势》里,出现了这样的观点:“五行者,所以叙五常(仁、义、礼、智、信)之行,而顺四时之序也。木曰常青,火曰炎上,金曰肃杀,水曰润下,土爰稼穑。谓五气经行,各有常属,犹人之有五脏一般。”这里明确提到木火金水土五脏,并且与四季联系起来,形成了中医临床上的“子午流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