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站怎么送人?
作为在首都生活了五十多年,经历过北京十几次火车站变迁的老人,我想聊聊这个“送”字。 “送”,从字形上看是“手”和“足”分开;从字义上看是指“给出行的人送到目的地”。所以,“送”有“主动”的意思。 但现实情况要比这复杂得多。 北京的古代交通主要以陆路为主,水路上通舟楫、下达漕运,运输量虽不小但速度很慢。人们常说的“走马观花”“一日千里”等,多指陆路。至于水上的运输则多用载重千斤的运河大船,俗称“海米”(可能源自“合买”)或“粮船”。 由于京杭大运河北起通州(今北京市通州区)南到杭州,自北而南贯穿北京城中部地区,故在城内有很多与运河有关的名词。如今有些已经淡出我们的生活,如“柳岸”(码头)、“河沿儿”(河边)等等。还有些虽然保留下来,但我们已不甚理解其最初的含义,如“南池子”(运河边的道路)、“西河沿儿”(河边小路)。当然还有保存较好的“中轴线”(南北向的大道)。
时至近代,铁路和公路迅速发展。铁路由东向西进入北京,最先建起了丰台西站。以后又陆续建成北京火车站、北平北站(今北京朝阳站)和北京西站等几大车站。这些新式的交通方式不仅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观念,也带来了新的“送”的方式。 以前古人说“十里为一铺”,意思是说距离十里就有一处驿站,可供官差“歇马”,也供过往的客人食宿。其实古代的“铺”和现代的“铺”不是一回事——它没有一定的面积和房间数。古时的客栈往往就是一间房,里面摆上几张桌子便是客店了,所以有人也说“十里一店”。 到了近代,随着铁路和公路的修建,“铺”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它代表的是一种服务行业,指的是为旅客提供饮食住宿等服务的地方,不论规模大小。 于是出现了“一站”(火车站)、“一厂”(工厂)、“一校”(学校)、“一户”(居民户)……甚至还有“一机”(电视机)这样的说法。不过,这种新的“铺”的含义并没有完全取代旧的概念——“铺”字保留了古老的意义,用以指称那些旧式茶馆、烟馆等公共娱乐场所。
1958年,北京的公共交通实行免费乘车,使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那时候我常去天坛公园游玩,回程时总是经过前门大楼(当时的前门火车站),能看到广场上有无数“送亲队伍”,他们有的骑着自行车,有的坐着公交车,反正都要往前门的过街天桥下汇集。那里有个小卖部,卖冷饮、罐头和小食品,还供应开水。很多人在这里休息,等待亲戚朋友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