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属于五行属什么?
从字义上分析,“放”的部首为“攵”,偏旁文字均为“攴”(pū),古字形像以手击人,意为“打击,冲撞、触犯”;引申有伤害、杀害之义,如“放血”“放火”;再引申有放纵、赦免之义,如“放开”“放宽”;最后才有丢弃、解散之义,如“放荒”“放牧”等。所以“放”字五行归于木。
古代以干支表示日子,每个时辰分为三个半时,每两个时辰之间又分为初和正。“未”作为地支符号,代表的时间是下午一点至三点,又分为“未初”和“未正”。“未”字的原意是指草木茂盛,与“成”相对。也指植物的果实成熟了。
“戌”的字形,像盛饭的圆桶状,本义就是盛饭的器皿。引申有聚集、收留义,再引申出停止义,如“息戍”(休息驻守);又因为戌犬相属,有犬叫的意思,所以又有“吠”,“哭”之意。 由“哭泣”引申出忧愁、忧虑之义,如“心余力拙(忧思多而本领弱)”。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中医、建筑风水和姓名学等研究和应用这五种元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部分之一。“五行”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的《甘誓》与《洪范》中。《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
“五材”指人与水火木金土五种不同的物质要素。在《左传·襄公九年》中有:“土、木、金、火、水,比一岁而盈,二岁而角,三岁而上,四岁而揜,五岁而集,六岁而气,有三朝一盈,三暮二集,三暮而藏。是故一岁而食,二岁而旱,三岁而振,四岁而安,五岁而丰,六岁而湛,七岁而饥,八岁而流,九岁而札,十有二岁而王泽竭”。《国语·郑语》中有:“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
“五常”指仁、智、信、义、礼等人伦。礼记《聘义》中有:“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土和之”。可见土是五行要素之核心。“五事”指人、财、法、气、物五个事项。《管子·国蓄》中:“五事:一曰人,二曰财,三曰政,四曰事,五曰问”。五事,管子将人、财作为其中之两项,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