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的结局是什么?
浮士德是歌德用毕生心血凝成的艺术典型:他代表了人类不断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浮士德的一生可以分为五个阶段,他经历了爱的迷误、权的滥用、美的沉醉、学的破产、德的升华。他的一生也是一个不断“求索--满足--懊悔--再求索”的人生历程。然而对浮士德的研究却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显学”,围绕着浮士德最后是否得救,形成了“肯定说”、“否定说”、“辩证两说”等截然不同的说法。
所谓“肯定说”,即认为浮士德最终达到了完满的极乐,进入了上帝的天国。这种说法由歌德自己率先提出。浮士德在“天上序曲”一幕中是同“选帝侯的鬼魂”、“骑士的鬼魂”、“皇帝的鬼魂”、“美神的鬼魂”一同登上的天界,而歌德认为“上帝的国是为悔过的罪人开的”,因此浮士德自然也应是同这些“同道”一起进入了天堂。海涅也发表了同一意见。他认为浮士德在临终前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最终得到了拯救。
然而,与此相反的“否定说”认为浮士德死后进入了地狱,未能得到救赎。这一说法由俄国的别林斯基提出。他认为这部悲剧就叫做《浮士德悲剧》,“悲剧是用痛苦和毁灭告终的”。
支持“辩证两说”的人认为浮士德既是善的,又是恶的;既是受魔鬼引诱的,又是同魔鬼进行殊死搏斗的;既是有罪孽的,又是受感化的。“否定说”把浮士德的善和魔鬼的恶搅合到了一起,抹杀了悲剧主人公最后获得拯救的光明结局。
在笔者看来,“肯定说”虽然由作者歌德首倡,但是仍难以说服人。歌德的观点在当时看来无疑极具“革命性”,其宽广的胸襟使得歌德能够对罪人持一种谅解的态度,即所谓“上帝的国是为悔过的罪人开的”。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此观点从当时的宗教理论来说是存在悖论的。宗教教义认为,善恶是两种水火不容的力量,一个带着原始罪过的灵魂是无权进入天堂的。而浮士德虽然最终善念压倒了邪念,但并不能因此而彻底根除原有罪过,“悔过的罪人”和纯粹的“善人”仍是两类性质不同的个体。
因此更合理的说法应是“辩证两说”,其核心是提出浮士德既“被拯救”又“未被拯救”。它从辩证法的角度来分析浮士德的性格和结局,认为在善恶交锋中善的力量占了上风,浮士德最终在实践中完成了一个“无恶不作,有德乃彰”的过程。然而与此同时,浮士德身上原有的罪过并未被完全根除,他在被拯救的同时仍应受到惩罚,所以浮士德既“被拯救”又“未被拯救”。
对浮士德结局的争论是“歌德学”中的重点“工程”,各种说法可谓众说纷纭,难以论其对错。然而,无论争论的结果如何,我们都不应该忘记歌德的本意--“人必须不断努力进取,勇于探索实践,方能在实践中获得真善美,最终实现人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