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宜属什么?
“五行说”是古代中国有关宇宙结构及世界本原的一种学说,它把宇宙中的事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大类,称为“五行”;五类的组合、演变和关系,构成万物的化生和变化发展;五行的运动,产生出一年四季的变化,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五行的相生相克规律为: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中医理论中,五脏具有五性,即"脾为阴中之至阴、肺为娇脏、心为阳中之太阳、肝为刚脏、肾为先天之本""(见《医学启源》);六腑具备五味,如胆苦、小肠酸、胃甘、大肠辛、膀胱咸等;五体对应于五色,如皮白、毛赤、肉黄、脉青、骨黑之类(见《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等等。
这些说法虽与“五行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两者之间并无必然的关系,不能因为“同出于《素问·宣明五气篇》”而硬是将二者联系在一起。所以,认为凡是“五行”皆能“所胜所制”的“相克”之说是不符合事实的。 “五方”说来源于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在《淮南子·天文训》中有详细的描述: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中央戊己土。 “五音”来自中国古代的乐律概念,即宫、商、角、徵、羽; “五味”指酸、苦、辛、甘、咸以及淡,但此“味”非彼“味”,而是指感受,而非味觉的感受或滋味。 从以上资料来看,所谓“五行”不过是古人对自然界万物分类概括后形成的五种基本属性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