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五行相生相克?
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暖流润则生泛滥之水;
水生木,因为水分充沛则浸泡发芽长出枝叶;
木生火,因为郁郁葱葱则阳气自升则火自至;
火生土,因为炎热故能焚烧炼制土壤;
土生金,因为干燥故尘土飞起则金散落。
金克木,因金属铸成的切割工具可劈砍木料;
木克土,因为树根吸收土地中的水分营养使土地松动;
土克水,因为土能够阻止水的泛滥;
水克火,因为水可灭火;
火克金,因为烈火可熔化金属。
1.《尚书·洪范》云:“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又云“水日润下,火日炎上,木日曲直,金日从革,土爰稼穑” ,说明上古时人们即认识到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具有不同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规律为后来阴阳五行说奠定了基础。
2.《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中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也……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不能满也…此五行之所宜明矣,所受之气与之相应,故知此五者以知脏腑之虚实,邪正,鬼盛亡,然后可以言五脏六府之法度焉”可见人体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是相互对应的,在生理功能上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联系,在病理变化上也表现出相应的传变规律。
3.古代医学家认为人体通过经络系统把五脏六腑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各脏腑的生理活动是相互影响的,人体的内脏相互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且又与一定的外在现象相对应并借助自然界的五行属性来进行分属的。如心属火,在五行属君火,故有“心火”之称,色赤;肝属木,在五行属厥阴木,主疏泄,恶抑郁而喜条达故有“肝木”之名,青色;脾属土,其在五行属太阴土,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称“脾气”色黄;肺属金,其气清肃下降主肃降,开窍于鼻,其色白,所以有“肺金”之称,肾主水,司二便,为先天之本,肾主封藏,在五行属少阴水, 故有“肾水”之称,黑色。还有心主血脉,又称为“心血”;小肠主泌别汁液,大肠主津,胃主受纳,胆主决断等分别与“小肠火”“大肠水”“脾胃土"”等相对应。这种五脏与五行相对应的学说对指导临床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如肺病出现咳血证可用子母病相治病的原则来用“母能令子健”的方法取金能生水之意使用泻肺汤或泻白散等来治疗;心病见心悸怔忡证则可取“子病犯母”的方法选用人参养心丹或安神定志丸之类的药物来治疗 ;肾病表现为水肿者可依据五行相侮原理选择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之类药物来治疗;肺病咳喘证也可选取火逆肺胀证的治疗方法选用小青龙汤类温散寒饮来治疗等等。
4.中医学中常将疾病按脏腑辨证分为阳证和阴证两类,所谓“脏者阴也,阴者静多阳少;腑者阳也,动多阴少”所以疾病的治疗原则也是有所不同,一般说来阳证的病变部位在表属实,治则以祛邪为主;阴证的病变部位多在里属虚,治之以养正驱邪为主要法则。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所以在临床上可根据具体的病情采用扶阳抑阴之法或通过调整机体机能来达到治疗的目的,比如阳虚之证可选择附子理中汤加减或者灸法等补益阳气扶正祛邪;阴虚病症可采用六味地黄丸养阴益肾滋阴降火。
5.此外中医学还常常借用五行生克制化的理论来说明某些药物的作用特点及配伍关系的规律,以帮助临床正确地选择和运用中药如根据“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的道理来选择中药进行滋补强壮或泻下通便等治疗;再如根据“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理以加强疗效或减少毒副作用发生。对于同一药物的功用,由于配伍的不同也会产生很大的差异性例如当归,单用来养血活血时药性较为平和,若与川芎合用则补血之中带有行血之功;若与熟地同用来补血则会滋腻碍阻而难以被消化吸收反而造成气血凝滞不畅,若与黄芪等同用则可以补气生血之功效用于血虚证的治疗...由此可见运用中药时的配伍关系是相当灵活的,只要掌握好用药的规律,便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出五行理论在中医理论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它不但能够解释一些病理变化及症状,还能够指导临床用药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掌握这一理论以便更好地应用于实践中去为广大患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