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到底怎么看?
关于五行的起源,《尚书·洪范》有记载:“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而至于这“行”是什意义却众说纷纭,其中比较可信的一种解释认为这里的“行”是指顺序,即水、火、木、金、土按照一定的顺序构成万物。 《淮南子》中提出:“水、火、木、金、土,此五者,人心之五端也”。这里将五行与人的心理活动联系起来,并首次提出了五行的概念。 东汉末年,董仲舒吸取了五行生克的理论,对阴阳学说进行了重大发展,他认为天地之气有“阴”“阳”“和”三态,形成了三种关系,称为“三合”,这三种关系即为所谓“三元”:
其一,“天与地合”谓之“天一元”,“天”象征乾阳,“地”象征坤阴,两者相合形成大地;
其二,“日与月合”谓之“地一元”,“日”为太阳,“月”为太阴,两相结合形成日月运转的周期变化;
其三,“人之动合”谓之道一元,人是天地阴阳和合的产物,所以人本身也是“三合一体”。
由此董仲舒建立了天人感应思想体系,奠定了儒学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但是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有一定的规律性,这种规律的确定在《汉书·律历志》中有论述:“木生火,火上泉;火生土,士润泉;土生金,金居泉;金生水,水润下泉"。 而关于五种物质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转化的机理,在《周易·系辞传上》中也多有涉及。如文中提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极”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书中以“一实”来称“太极”。
“两仪”指“阴”和“阳”,“四象”则由“少阴、少阳、太阴、太阳”组成。“八”在古代代表无穷大,因此“八”在这里代指的是八个卦象,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乾、坎、艮、震、巽、离、坤、兑”。 关于八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据说有一次周文王被关进了羑里监狱,为了消磨时间就推演起六十四卦来。后来姜子牙去救他时,他已完成了大半,并将所得写成了《周易》。这个传说中有些问题需要讨论一下:首先文王的推演是否真的存在;其次,“八”在古代是无穷大的意思吗?如果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文王所写的《周易》便无从谈起。 其实从五行到八卦的思想演变过程是有其内在逻辑性的。比如上文提到的《尚书·洪范》中已经提到了五行,但并没有提及八卦,说明五行先于八卦产生,而且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非常密切的。
其实五行不仅是古人的思想基础之一,现代人也经常使用它来进行分析事物。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现代人所说的“五行缺某某”是一种迷信说法,并不具备科学依据,所以不要相信这类鬼话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