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岁和五行区别?
“太岁”,又称“岁神”、“岁星”等名称 ,是中国古代天文学中观测到的木星年运行的轨道。由于地球公转的轨道也是一个椭圆,所以每年会与木星发生四次“冲(合)”,即两次近点和两次远点。而每次“冲(合)”过后的14天内都有“禁”的案例存在。古人很早就发现,在“冲(合)”的这段时间内,气象会发生异常变化——风调雨顺或洪水猛兽。于是他们将这些自然现象归结于人世的祸福,形成了《太岁》这一概念。并衍生出相关的禁忌和习俗。
到了现代,人们发现所谓的“太岁”其实是由于木星的引力作用引起的。但古书对“冲(合)”时出现的自然现象记载较为准确,现在的人们仍遵循着这些古老的传统。
在古代,人们将“冲(合)”时出现的不祥动物称为“太岁”。而在今天,人们则将其定义为“毒菌”。尽管人们对这种毒菌的了解尚不全面,但已知的种类却足以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乃至生存。 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就已经发现了“太岁”的存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命令丞相李斯在全国搜寻灵丹妙药,其中就包括了“太岁”。秦始皇认为,“太岁”是一种能使人长生的仙药,故又称之“神符”“长生君”等。秦始皇派遣方士徐福入海寻仙,就是为了找到“太岁”。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再次下令寻找“太岁”,这次他派出了卢生等人,并赐给徐福大量粮食和药物,让他在蓬莱仙境中采集“太阳”和“太阴”二神的药,以延年益寿。不过,最终徐福也没有找到真正的“太阳”和“太阴”。
汉代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太岁”是一种天然的星体。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说:“中宫太白,阴阳和平;四辅,左右将军。今年太乙留曰‘天子其行’,明年乃返本。”意思是说,太乙星如果进入中宫停留几天后又回到原位的话,就是吉祥的征兆。此时正是“阴阳和平”之时,是“天子其道大行”的好时机。反之,则是凶兆。可见此时的人已经能够区分“太岁”在运行过程中的不同状态及所代表的吉凶意义了。
后来人们又把“太岁”称为“岁星”,并在它的运行规律中找到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每当“岁星”运行到某个节气时,古人便要举行相关的祭祀活动,以祈丰年。随着“岁星”被确认为太阳系的行星之一,人们又用“寅丑”纪年法给它确定了位置,建立了完善的“岁谱”。 时至今日,我们依然能用“冬至”和“夏至”来精准地确定“太岁”的位置,从而推算它的行进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