龠五行属什么?
中国最早的乐器是埙,它出现于史前,在甲骨文中已有记载;到商周时期,埙的大小形状已经有了明确记载,并有了六孔、八孔和九孔之分。在湖北随县的战国曾侯乙墓中,发现了十二件埙,其中最大的九孔埙比现流行的中音吹奏乐器陶笛还要大一些;最小的是六孔埙,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口琴大小。 与埙同时期的还有篪(音chi),但后世这两种乐器渐渐失传了。
据《尔雅》中记载,篪是一种长条形乐器,有二十多孔,两端封闭。东汉刘熙在《释名》中说,篪“似箫,横着吹之”。唐段成式《酉阳杂俎·器乐》中说,唐代的篪是“以竹为之,管数凡十六,形如笛而短小……横吹之使两孔,其声清亮”。这些记载中的篪与今天的尺八非常相似。
还有一种比篪更早的乐器叫做排箫,据说是由许多细长的竹片编成的。这种古老的乐器至今仍在一些地方流行。 以上三类古代的吹管乐器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是边吹边振的“喉管乐”(又称气鸣乐器),即吹出的声音取决于声带震动产生的波纹在气体中的传播。这类吹管乐器的发音都有一定的音色变化幅度。
从汉代开始,中国的吹管乐器逐渐发展成两种类型:一种是沿用至今的笛子类(包括横笛、竖笛和洞箫等),一类就是后来的尺八。
笛子和尺八虽然都是由竹质材料制作的笛状乐器,但在起源上却有区别。今天的人很难想象古代的制笛工艺,毕竟如今的竹子不是当年汉代或更久远时期的竹子了。
《西京杂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武帝时,长安恶少,惟霍光、张骞、桑弘羊三人为善。光兄永,为人贪鄙阴贼,帝闻其不善,以故不召。乃造作五茎笛,一茎易一韵,以为宫、商、角、徵、羽。”这个记载说明两个问题:一是汉武帝时的笛子已具有五声调式的特点,二是当时已经有了按音高划分音域的概念。
汉晋南北朝时期,笛子的形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今天的陕西西安西郊的汉武梁祠石刻图中,就有吹着横笛的形象。不过,这个年代的笛子应该是横吹,而不是现在普遍的竖吹。 到了隋唐时代,笛子的制作已经有了严格的规定:笛身长度五寸有余,直径粗且圆,管身呈圆柱形。这时的笛子已经是今日常见的竖吹式样了。
同样是由竹制的吹管乐器,尺八与笛子的历史却大不相同。据日本人说,尺八的原型是大唐的笛子。但是经过长时间的演变,现在的尺八已经完全没有笛子模样了。而且,由于受到日本语言体系的影响,“尺”字的读音“shi”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使得我们更无从考证有关尺八的唐风遗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