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五行属什么?
“逃”字,金文作从网从攸,意为“逃亡”、“逃跑”之义。《说文》认为它由“辵”和“攸”构成,并解释道:“辵者,走也;攸者,所行也。”这里的“辵”是“逃”的初文,指行走的样子。而“攸”本义为“所行”,引申为“道路”,再引申为“通”。“辶”(即“辵”)与“攸”联合起来表示“逃走”,这与“逃”的金文字形是相符的。
小篆将“辵”和“攸”连写在一起,到了东汉熹平石经中,字形已变为上下结构。后世文字演化过程中,“辵”下面的部分慢慢变成了一个“末”,最终形成了今天的汉字“逃”。 清代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辵’之省文曰‘末’”,并举出汉儒郑玄等人在注释儒家经典时,多次用到这个字的例子。例如,东汉桓谭《新论·辨惑》中有语“往而不来,往而复退”,其中的“复退”就用了“逃”的字形。又如东汉王充《论衡》之《定命》篇云:“三辅士大夫,多流移徙寓。”“流移”即“逃亡”之意,这里用的也是“逃”。可见其演变具有典型性。
值得一提的是,古文字学者李零在考察先秦文字中的“辵”字时,发现它有时写作“辶”或“辶”,并且这两种形状的“辵”字一直延续使用到了今天,比如“达”、“到”、“至”等字。他提出将古文字中的“辵”字统一规范成“辶”,并将所有以“辶”为首的文字全部归入“辶”部。这种简化方法是合理的。不过,由于这些字还有别的形体或出处,故现行字库中没有收入“辶”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