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如何排列顺序?
“行”是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一种用来表示方位和顺序的概念,它和西方的“路”一样,是一种“虚位”的概念。 《礼记·月令》中有记载:“东宫,其帝太嗥(háo),其佐句芒,其神为春官。南宫,其帝炎帝,其佐朱明,其神为夏官。南宫,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其神为秋官。西宫,其帝颛顼,其佐奉常,其神为冬官。北宫,其帝帝喾,其佐玄冥,其神为春官。”
也就是说,古人把天地之间划分成了五个区域,称为五方;而在每方的内部,又分别划分成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各有其特定的名称和所对应的神祇(qí)。其中,“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的每一方向各分作上、下两部分,每部分各有一个名称,而“中”只分为四份,因此它的每一个方向和每一部分都各有两个名称。这样,整个天地间就被分成了二十个区域,即所谓的“上下东西南北中”共二十“宫”。
这二十五位神仙当中,有十二位是主神,他们分别管理一个“宫”或两个“宫”的事情。而这十二位主神又按照他们的职责分成六组。每组三位,依次对应着“天”、“地”、“人”的关系——虽然他们是神话人物,但是他们“管的事情”却与我们今天所说的“天”、“地”、“人间”差不多。
因为主神是有位次的,所以作为他们的下属的那些神仙也就按照他们的次序来排定位置了。 由于这个排列的顺序是以“左”、“右”为主来区分位置的,所以如果某几位神的地位需要更换一下的话,用“左右”来代替它们的位置就可以了。例如,据说黄帝因创造了文字而有功,被尊为“文祖”,跟在他后面的“四岳”中的四位大神由于功劳不及他,被排在“文祖”的后面。这就是以“左”为序的典型例子——“文祖”在“四岳”之“左”,而“四岳”又在“天地人”之“三才”的“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