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五行是什么?
中国传统的天人观念认为,天在上为阳、地为下为阴;东为少阳、西为少阴;南为阳气盛极之地、北为阴气盛极之区;春为天气之始、秋为地气之初。因此《黄帝内经》中有“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的记载。 在此基础上,古代医家还进一步总结出:“智者之治病也,如天地之运行,如日月之明暗,如四时之变化,如音律之五音,如五行之生克……知此者,可以长久!”也就是说,高明的医生在诊病用药时,不仅要了解外感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和饮食劳倦等因素对疾病的影响,还要观察疾病发生在什么时间,是在春季还是冬季,是白天还是夜晚,是阴虚还是阳虚,是热证还是寒证等,然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否则,就象中医理论中所说的那样,“不知年之所加,月之所临,节气之和,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当然,这种以时间为纲、阴阳五色为目,然后配合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六经(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三焦(上、中、下)、五脏(心、肺、脾、肝、肾)等为分析工具的中医理论体系,虽然看上去比较繁杂,但却是中医理论和实践的精髓所在。因为时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概念,它既代表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反映了天地万物的规律。所以学习掌握上述理论,对于正确理解中医“天人合一”“形神合一”“整体调控”等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