橦属于五行什么?
《说文》中说:“橦,树名也,一曰橦华。或曰橦木。”段玉裁注:“今人谓高山之顶为‘顶峰’。此云‘一曰橦华’,即谓顶峰之顶;言其色华美而莹洁也。古人于物有言其形如‘炬’者,如‘炬火’、‘炬地’是也;有言其光如‘炬’者,如‘火炬’、‘炬薪’是也;有以手执而形如‘炬’者,如‘烛炬’、‘香炬’是也;有以管吹而形如‘炬’者,如竹竿之有‘烛炬’者是也。凡此种种,以‘炬’字形容万物之形象,盖本诸此。
‘橦’之下句亦然,曰‘茎中白,皮紫黑色’者。若非其色正黑,则所谓‘紫黑色’者必在茎端,不在其中。且‘白’与‘黑’相对,下语须有两重意思,若直谓‘紫黑’则无此妙趣了。 ” 以上文字表明两点,一是“橦”的颜色是紫色(黑)的,二是“橦”的外表是柱形的。
从字形上看,“橦”字上面部分像一顶帽子,下面部则是柱子,因此可以理解为戴了帽子的人(有仁德的人),他(她)的品格像竹子一样正直挺拔。这是古人的一种诗意表达方式而已,不可当真。 至于五行方面,我查了古代的一些资料,认为这样解释不太准确——
1、《晋书·宣帝纪论》载:“景初元年,帝亲耕籍田,以彰孝思……初,宣帝之耕,有雉来仪,故号曰:灵雎。帝梦上仙,授以五把明镜。”
2、《周书·武帝纪》载:“周世宗武皇帝制曰:朕之祖先兴于殷商,本有国邑,封疆百里。自后废毁,我始祖不窋遂徙居豳地,躬耕稼穑。”
3、《旧唐书·宪宗纪》载:“元和四年三月,帝耕籍田。时先耕者未及种稻,土气清和,草木畅茂。” 以上三例中的“耕”都指代天子亲自下田耕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一下,就是:皇上(或祖皇)亲自到耕地里干活,体现了皇上的孝顺之心。这就像古代的祭祀活动,体现的是君主的仁德。当然这种“耕”不是真的拿个锄头,面朝黄土背朝天去劳作,而是把代表天地的东西放在一边,象征性地拔几根草,或者扶犁划拉几下就行了。这是一种礼节性的活动。
这种仪式性很强的活动,在古代是受上天眷顾的意思。所以“灵雎”“有灵”这样的词语出现频率很高。比如:《诗·大雅·棫朴》:“芃芃棫朴,薪之不采,山之树檀,虽则佩弦,不能回车。”《周礼·春官·大宗伯》:“春祭日,朝日,于东门之外。夏祭月,夕月,于西郊。” 需要说明的是:天子的这些受福行为是在得到上级神灵批准之后才能进行的,也就是“受命于天”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