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按照什么算的?
先引用一个文献,里面比较详细的介绍五行的起源 《五行溯源》 作者:王炳炎 五行的提出是中国文化史、科技史上极其重要的里程碑。它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为历代中医典籍所遵循;它丰富了道教内丹技术,推动了气功在现代的发展;它影响了哲学、文学、史学等方方面面,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
那么五行是怎么来的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还得从中国上古的宗教信仰说起。 众所周知,中国古代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儒家本身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根是在别处。儒家推崇的“礼”,它的源头可以在苏美尔文明找到,而“仁”的思想可以追溯到西奈山上的那棵桂树(《圣经·创世纪》中记载上帝与亚当、夏娃交谈的地方)。 “礼”在中国古代社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个社会阶层都有其相对应的礼仪制度,这就是“礼”的体现,这种观念也深深地刻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当中。
但光靠“礼”来维系社会关系是远远不够的,毕竟人与人的交往是最不可控的因素。于是古人又创造了“德”的概念,所谓“上礼莫盛于天子,所以交天下之士,其道亦莫盛于德。天子之德,尊若天地,其称乎,所以称极天,言其厚德也能容载阴阳万物也。”(《春秋公羊传·文公元年》)德比之于礼更抽象,但却能触动人的心灵最深处,因此古人说“礼者,德之文也。”“德者,得也。有德此有人,有神此有土。”(《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但是德也是够空的,空泛的理论很难落实到具体的实践中去,这就急坏了古人,他们可是最需要实践的呀!于是他们在“礼”和“德”之外,又创造了“信”,“信”者,诚实不欺之谓也。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讲就叫“诚信”,这可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有具体的行动指南的,就是孔子所说的“信近于义,言可复也。”(《论语·阳货》)如果你说了话不算数,那就要受惩罚,这在孔子看来是很丢面子的事,所以“失信于我,于何取信”(《论语·颜渊》)。
既然有了礼、德、信这三样,生活看起来似乎不那么混沌了,但问题是他太理想化,太具象化了,没法解决实际问题,于是古人又退一步,提出了“和”的理念,所谓“和实生物”(《尚书·周书·大诰》),只要保持中道,不过分追求极端,万事都可以“和”来解决。大到天人关系,小到一个家庭的和睦,都可以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得到体现。
最后总结一句,五行其实就是由五字而来,代表五种状态:“五方”、“五色”、“五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