倧五行属性是什么?
《五经异义》:“按,郑玄云:‘倧者,宗之误也’;王肃云:‘宗字之误也'。” 《集韵·平声十四真》:“倧,祖恩切,音尊。神名。” 《广韵·去声九遇》:“僔,尊字重文。” 《正字通·人部》:“僔、樽同。”
综上,倧应读作zōng(ㄗㄨㄥˉ)或zuǒn(ㄗㄨㄛㄋˇ)。 从字形结构分析,倧由“示”“宗”二字构成,与宗的造字方式一致,且古书多假借宗字表示宗族、君主之义时,也用倧表示,可见二字形音相同相通。 因此按照今人的注音方式,就应该将这两个字都注作zōng。然而这样做却有一个问题,就是“祖宗”的“宗”字的读音今日已然规范为ziōng了。遇到这种情况,古人往往采用换用形声字的方式加以区分——这在今天看是极麻烦的事情,在当时却是轻而易举的。于是“祖宗”的宗字加“宀”作为偏旁,变成“幢”(zhònɡ);“尊重”的尊字加“攴”成为“僔”(zǔn)或者“樽”(zūn)。这样在字形上就能形成新的分化。
《尔雅·释亲》:“父曰考,母曰妣。” “考”的字形演变如下: “妣”的字形演变如下: 二词的出处比这还早多了,《诗经·大雅·生民》有“禋祀孔蔚,维牺兼牡。秉文之德,莫不惟允。后稷肇基,厥绩维彰。受命兹蕃,奄有方疆。”其中后稷就是周朝的始祖姬姓弃。这首诗记载的是姬弃之母姜嫄踩了大神脚印而怀孕生子的事。“禋”的意思是用香火祭祀,“祀”的意思是摆上供品进行祭祀。诗里说后稷始居邰阳之时,就开始用“禋祀”的方法向大神们奉献祭品祈求福佑了。这里用的字就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