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行业五行属什么?
五行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中医认识世界的一个符号体系。在《黄帝内经》中,它主要被用来描述人体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和方剂药理等。可以说五行学说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而现代医学(西医)则是建立在解剖学的基础上,用微观的手段来观察研究和阐述生命现象。尽管现代科学已经发展到分子水平,但人的组织结构依然是建立在解剖学意义上的实体结构,中西医虽然都试图揭示生命的奥秘,但二者探讨生命原理的视角是不同的,中医学是从宏观的整体出发,而西医是从微观的个体入手,尽管中医理论中有阴阳五行学说,但中医的理论核心仍然是整体观念。
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大厦,那么这座大厦是由无数个房间组成的。每一个房间就是一个器官,器官之间由通道相连,这些通道就是经络。人体共有500多条经路,40多个穴位。经络是运行气血、联系脏腑和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体功能的调控系统。 通过这个比喻我们就可以理解,人体的结构是一分为二的,既是有形的人体,又是无形的经络系统。
如果将人体结构再细化,我们可以将人体分为形结构和气结构两部分,形结构又可以具体分成为形器结构和信息结构;气结构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功能结构和能量结构。形体和经络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看到和触摸到的,它们是实体的存在;我们的功能和能量则是无形而又无处不在的。
五脏有五,六腑有六,四肢有四,三焦有二;经脉有十二,络脉有十五;皮部有二十四,络穴有十个,井穴有十个。我们体内既有实体又有虚空,既有一分为二又有合而为一,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阴阳平衡。
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系统观,人们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发现多种事物属性可以分为五类,这五个类互相滋生、互相制约,而且五个类内部还会发生类似的变化,这五个类就是"五行"。所谓“五行”,即“水、火、金、木、土”五类物质的总称。
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构成的五个基本的行,这五个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不断地运动变化,产生宇宙万物和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五个行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的推移,五行学说认为“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木”,“木”与“土”、“火”与“水”、“金”与“火”之间互相制约,故有“木克土”、“火克水”、“金克木”之说。
五行相生表示事物发展,是正常的状态;五行相克表示旧的事物的消亡,是反常的状态,也称相胜。若相克太过,相生不及,则称为五行的相乘(行制过甚谓“乘”)和相侮(后一行还击前一行,谓“侮”),说明五行系统中五个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关系破坏了,出现异常制约和反克现象。中医运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上部与下部、体表与内脏之间的生理与病理联系,在中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五行中每一行可以有无穷多个对应物,并且每个子系统又可以再细分,木属东方,春季和肝脏五行属木,土属中央,长夏和脾脏五行属土,金属西方,秋季和大肠五行属金,水属北方,冬季和肾脏五行属水,火属南方,夏季和心肺五行属火。
五行在相生相克,相促相制的推移转化中使人体功能产生运动变化的过程保持着协调的平衡,这种协调的平衡被破坏,则出现疾病。
由此可见,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相生相克规律来归纳和阐释宇宙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秩序。
“生克制化”学说是中医运用五行归类脏腑和人体其他部分(包括五官、五体等),说明人体的各个部分在生理上和病理上密切相关,阐明了内在的有机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