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五行木主肝?
“五行生克”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中医的人们必须要掌握的内容之一。而“五行相克”中的“制化”理论更是解释脏腑间协调关系、脏腑生理功能失常的原因之一。 所谓“制化”,即是“抑制作用和化解作用”的意思。五脏之间存在着相生与相克的关系,这种相互之间的关系如果失去正常,就可以引起疾病的发生和发展。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方过于强大,或者缺乏,都可以影响另一个功能的发挥,从而引发病理变化;相反,在相克关系中,由于受到自身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任何一个脏器出现了异常,都会影响到其他脏腑的功能,从而导致病理变化。
在中医的五行理论中,脾属土,胃属土,肾属水,心属火,肺属金,肝脏(肝经)属木,这些都属于五行学说的组成部分。而在五行的相生关系中,“母健子荣”“子旺母衰”都是正常的生理状态;如果“子病伤母”就是病理的变化了。 例如在五脏之中,肺属金,肾属水,而金水相生,即是指肾水和肺气通过相生关系,互相促进,对全身起到滋养和润的作用。这种生理的状态,正是“子旺母衰”的体现。
再如,在五脏之中,脾属土,胃属土,而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两者同为土脏,虽然同喜同性,但脾胃之间却有一个“消”与“化的过程”,也就是吃进去的食物经过胃肠的消化,变成食糜,然后被脾吸收,转化为气血津液,以供人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母子共济”的结果。当然在实际的生理过程中,五脏六腑如同一个大的整体,任何一种物质都是各个组织器官共同获取并发挥作用的结果,不可能局限在某一个特定的系统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