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通书什么意思?
《五行通书》,全称《周易新义五行通书》。这本书在旧社会,被誉为“下象棋的《孙子兵法》”,形容它对于预测如孙武一般神妙。可见其在传统易学界的地位。 这是一本流传千年的经典古籍,是金代著名易学大师刘秉忠所作,原书共十卷,于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著成后,进献皇帝,于是“特旨颁行”,供皇帝及百官参阅。
全书内容以易学基础知识和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六十爻的筮法为主体,对干支、五行、九宫等基础元素进行阐述,详细说明每一卦的每一爻的性质和对应的人事吉凶,同时,也论述了岁运、流年、月气等推命方法以及婚配、孕产、选地等择吉技巧,堪称集易学之大成者。
本书的最大特点,便是将易学的理论体系与日常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具体而微,言之有物,生动形象,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其论述问题面面俱到且有理有据,令人不得不服,自问世以来,广受推崇,被尊为“易学经典”。 在本书中,作者还重点阐明了周易的哲学思想,认为周易既不是迷信,也不是封建,而是源于人类生活实践的一种认知世界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混沌的大千世界,通过人的头脑,划分出阴阳两个层面,然后,把阴阳各分五份,如此层层分类,把所有的事物最终通通归入八个宫位之中,这就是所谓的“八方上下,左右前后,皆分清浊,阴阳各有所属”。
在确定了宇宙的阴阳属性的基础上,再引入时间因素,这样,万事万物便都有了固定的时空位置。当然,这种时空的位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变动取决于阴阳二气的交替变化,也就是自然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所以,时间虽然是单向流逝的,但它的终点和起点却是相对可知的。
总之,《五行通书》虽名为“通书”,实际上却是一部阐述周易原理及其应用的经典之书。它所传授的不仅仅是算命占卜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向读者展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式和方法论。所以,我们学习这部著作,领悟其中道理,不仅要学会“算”的技巧,更要学会“不为预测而预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运用易学这一法宝,趋吉避凶,运筹帷幄。
五行通书,书名。系中国古代民间诸杂术之一,简称通书或通胜。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内容和称呼因地而异、名称繁多。如“日用通书”,简称通书,内记节令、吉凶神煞等内容,民间流行甚广;还有“时宪通书”,简称宪书,内载历法及节令农事等内容,有官方颁行和民间自印者,流行于广大农民和下层知识分子中。两者经常合二为一,“宪书亦日用也,故又曰日用通书。”
通书又称通胜,是旧时农民及下层知识分子不可缺少的书籍。其特点是年年有别,无书不过年。通书刊印简易,选纸粗糙价廉,每年岁暮时就畅销于乡间坊市;到新岁,农家的案头必有此书,以备一年间占卜问事之用。通书的迷信色彩浓厚,但书中记载的部分历法、节令、物候、农事等内容,还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通书的起源,一般认为源于汉代。通胜的得名,相传汉高祖生于子夜,夜深,张良问他喜欢什么吉利之物,以便做礼品赐给他,高祖答说喜欢得胜。于是张良用“胜”字加上一个作指示代词的“通”字,成为“通胜”,命人于每年岁末,刻印带有日历及宜忌等内容的“通胜”,赐送给汉高祖。因受封建迷信影响及各朝皇帝的提倡,通书流传到中国各地,并成为农村家庭必备品。在中国南方特别是福建,通书被广泛使用,并流传到东南亚各华侨聚居地区,影响很大。
通书流传各地,内容往往打上当地风俗的烙印,而且名称繁多。福建俗称圣书。它由前册和后册两部份组成。前册载有农事、渔事、耕牛、牲禽管理、动植物生长等事象与天时气候的关系及育秧、插秧、防、晒稻、收成与节气的关系等。后册有年历纪要、五黄二黑、二十四节气、入九九图等内容。广东的通书又称通书、年课、黄历,除历法、宜忌外,还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等。湖北的通书有农书、天书、四书五经等叫法,其主要内容是根据太阳运动规律制订的二十四节气及七十二物候,农事安排多依此进行。广西称为通书,内容由年岁名、年忌、年神方位、月建、月讳、节令气候、初一至三十每日之神煞、属相相冲、宜忌等事项组合而成。云南通书称为“皇书”、“月课”或“黄历”,内附农事年景、生肖及神煞宜忌,用不同颜色将吉凶分别注出。其内容按年份、月份、日期、时辰详细注记,有的还附记节气、物候、农事、占卜、相宅及医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