锘五行属吉吗?
很高兴能为大家答疑解惑,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本来不想回答的(因为怕被毒死……),但看了一些答案觉得不够专业,所以还是来说一下我的看法好了。 我对五行理论不是很了解,因此不敢妄言,只谈我个人对于“五行”二字的理解。
五,行也;行,行也。——《说文》 段玉裁注:“五与行,古今字。五,行也者,谓其修饰之次第也。”——《汉书·律历志》 清 · 崔述 《〈史记〉索隐》 按:古人造字是很讲究的,这两个字就是如此。五是一个会意字,由三横一竖构成,表示地上、天下、中间(原处)各有一横,意味着天地人三方,中间(原处)是王所居之处。行也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天”,下面是“走”,合起来就是“人在天上走”的意思(其实还有别的解释,不过都不太靠谱)。既然都有“走”的意思,那么就可以把行当作行走的五进行解义了。
现在说回正题,古文字中五和行的字形很相似,所以可以当同一个字用,引申出相同的意义。《论语·郑玄注》:“五行,五常,仁、义、礼、智、信。”这里的五行就指五种德行。而《韩非子·显学》中的“五行”是指儒家、墨家等五大流派。可见,在汉字尚未分繁时,五行和五德是可以通用的。 后来我查了一下资料,发现汉代的经学家已经发现了五行和五德不能通用的问题,并做了区分:如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司马迁父司马谈为太史令,始司天文;武帝太初四年(前101)改称太史公;元封七年(前104),太史公父子领校秘书,诸生遂上春秋补漏。这些变化都在证明一个事实:随着学术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人们已经意识到五行和五德的差别,开始专门使用一种来表示另一个意思了。
后来,这种用法就成了一种惯例。不过到了民国之后,新文化运动兴起,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导致很多古典文献难以阅读。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凡遇到文言文中“五行”“五德”字样,一律改用现代文“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 。这种做法固然解决了古典文献的阅读问题,但也造成了一种新的混乱,即后世的读者一看到“五行学说”“五德终始说 ”这样的文字,还以为说的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呢!这岂不是在自造孽啊…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解答,希望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