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五行是什么意思?
粟,是五谷之一,又叫小米、谷子等,因为去壳称粟米(小米),粘性极强,可以成粥(粟饭),也可以做成面粉(粟面)或者淀粉(粟粉)。 《说文解字》云“秫”,“粟之高者”,说明最早的粟,是长得比较高的禾本科植物;段玉裁注云“今北人所谓梁头者即是也……今南人谓黍为粱,亦曰稷…其实一也……”则说明先秦时期,人们已经普遍把糯性和非糯性的禾本科植物统称“粟”了。
汉代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到五穀的形态时,也说“凡五谷,大豆最上;稻次之;麦第三次之;黍,稷为下。”说明西汉时期的五谷,仍然是以粟为主。唐代李悝在《太平御览·田典·正谷》里提到五谷的时候,说“今诸夏所谚曰……粟为大谷、黍属小谷。”这里的小谷,即指小米而言(清朱骏声认为就是粳稻的意思,见《说文通训定声·示部》)。可见小米在当时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后世相比,真是天差地别。
那么古人为何如此推崇粟呢?原因有二:一是粟可煮可炒,营养丰富,好种易活,不论山岭还是荒野都可以种植,因此为百姓日常主食之一;二是上古时代,没有成熟度(干湿度)概念,也没有细粮和粗粮之分,所以粟是作为正米来对待的,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认为粟是正米,其他杂粮都是副米。只有等到后来,人们才逐步细分出细粮和粗粮的概念,从而区分正副米。所以从这一点上说,现在给小孩子开小灶单吃一碗白米饭,跟古代大人孩子一起窝头就咸菜的主食模式相比,可谓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