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什么么明星?
先跑个题,说下这个题目的错误。题目中“彭什么”的错误并不是出自于对“啥”的误解(尽管这种误解也时常出现),而是将前两个字连在一起所造成的一个误读。正确的用字应该为“朋谁”或“朋许”。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鹏程”是一个表示前程远大的词语,其中“鹏”指大鹏鸟。而“朋许”中的“朋”和“许”都是表示人(或人作为成员之一)的字眼。“鹏程”可以理解为“像大鹏一样展翅远行”,这显然说的是一个人(或群体)的前途、命运等;而“朋许”则可以理解为“和朋友一起走到尽头”或者“让朋友充满忧虑地走下去”(引申义是“使朋友受到牵连”)。二者表达的语义侧重虽然不同,但都可以组成表达前途、命运的恰当短语。 所以《易·乾》中“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的“折狱”不能用“朋”“许”来解释,这里的“折”通“谪”,意思是审判。《汉书·匈奴传》“故遣使者,虚加亲睦,结以恩德,然后遣之”的“虚加亲睦”也不能用“朋”“许”解释,这里“虚”是虚假的意思,整句话意思为“故派遣使者,假意与匈奴亲近和睦,结成友好”。 回到正题。“朋谁/朋许”最早出现在东汉王逸注《楚辞·离骚》中,原文“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话中的第一个“上”和第二个“上”分别是什么?王逸注:“上,升也……言己上求圣人君其道,下求贤者理其民,而道无穷,民不理,故叹而自冤者也。”这里两个“上”都解释为“上升”,非常正确。那“降”呢?“降”是什么意思?王逸未作解释。
现代学者一般认同的“朋许”用法应该是来自南宋朱熹注《楚辞集注》一书,原文同《离骚》,“路漫漫而修远兮,吾将从人间而求索”——这句话中的第一个“人”和第二个“人”是什么?朱熹注:“从此处推究上去,则天下皆是人也。”(《楚辞集注》卷二)“人”怎么会有“从上到下”的意思?这就将“朋许”用的范围扩大了,以至于很多词典将其定义为“人们”时,例句都用的是“我将从人民当中……”这样的用法明显是错把“朋许”当成“人群”“人们”了! 其实,“朋许”的用法应该是来自更早的文例——西汉刘向编撰的《战国策》。全书33篇,每篇文章基本上由“策士游说”构成,这些策士们张口闭口“王者……之道”“王者……之术”,动不动就“愿大王……之”,他们所说的“大王”都是特指某国君主,如齐宣王、魏惠王等等。那如果某个策士碰巧提到的“大王”不是特指,而是泛指某国君主,该如何表述?《战国策》里面有个典型的例子:
原文:公曰:“齐君何似?”曰:“恭俭谨慎,其智则可;其性褊狭,少恩而狼戾,不能容人。” 公又问曰:“魏君何若?”曰:“仁恕爱民,礼贤好士,其智则可;其性惰缓,少威重,多轻躁。”……
公曰:“韩君何若?”曰:“狠鸷忍害,寡言少笑,其智则可;其性阴贼,轻虐无情。” 公曰:“楚、赵何若?”曰:“楚强赵弱,而赵王畏楚,其智则减;其性易挠,多诈谋。” 公日:“燕君何若?”曰:“弱不任战,恶畏人,其智则可;其性愚戆,多妄行。” 所以,“臣闻明主不掩人之道,忠臣不蔽主之明。君其少疑,反覆思之。”(《战国策·燕策三》)“复”是什么意思?晋代范晔《后汉书·孔融传》引孔融话注释得非常好:“反复思惟。”这才是“朋许”最恰当的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