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血族祭坛么摆?
1、打开地图,会出现一个圈,圈的中间有一个明显的血族印记,那就是祭坛了。
2、血族传说:
公元2800年,人类对血的需求几乎到了疯狂的地步。当时社会底层的人们总是由于不同的原因而流血,如战斗、交通事故、犯罪、受伤等等。那些失去过血的人,无论是自杀还是他杀,都想再生一点血液,哪怕是新鲜的血液也好!于是“献血”这一名词应运而生。 公元375年,著名的生物学家格雷戈里·平克顿对血液作了进一步的科学研究。经过无数次的实验,终于发现:血液并不是单纯由水组成的,而是由水和一种酶组成的。于是,平克顿就把这种酶取名为“红细胞生成素”。 另一个生物学家海因里希·玛丽·法伯发现了类似的要素——“血清”,他把这种要素取名为“血型”。 后来,这两个人成了血型的法定创始人,也就是AB型、A型和B型的鼻祖。 公元1900年,芝加哥的一位叫雅各布·利亚德的内科医生,因为输血有了意外的收获——一个血液病病人通过输血治好了病。后来,利亚德又做了一次实验,发现血液其实是成分复杂的液体,而不是单纯的红色液体。他还证实,人体血液是可以再生的。 利亚德的实验成功在现代医学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自此,输血治病的临床应用得以展开,但是真正以科学的态度来进行研究还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1940年,法国护士贝尔塔·哈切以及她的两位同事在输血治疗血友病患者的过程中发现了“溶血”现象。 与此同时,血液成分的单采也开始进行。从血液成分中分离出血液制品时,还需对所提取的成分予以灭菌,但当时所使用的灭菌方法极其简单,所提取的血液制品很容易受到细菌污染,这样,血液制品就难以保证无菌。 到了1960年,许多血制品都受到了病毒污染,并且传染给了许多人,其中一些人因此而丧失了宝贵的生命。于是,现代医学对血液的研究更加深入细致。 公元2000年,人类终于成功地克隆了红细胞生成素——一种可以促进血液生长的因子。 人们发现,这种因子也可以用于那些急需血液的病人。但是,用克隆技术生成的新鲜血液却含有一种名为“血友病甲型”的因子,这种因子会使新血细胞破裂。 1999年1月24日,美国血类协会发表了《未来的供应情况》的报告,该报告声称到2010年,美国可能出现的血液紧缺情况。 2001年,在美国白宫经济咨询委员会的一项研究中,预计全国的献血人数到2010年将会比现在减少40%。 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顾虑,才使得如今的献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也才使得血族的人们为了他们的过去而进行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