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何时研发卫星?
1955年5月美国正式宣布美国卫星发展计划。并决定在1957年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发射人造地球卫星。作为回应,苏联政府于1956年宣布要在1957年的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发射人造卫星。并命令时任苏联运载火箭之父的谢尔盖·柯罗廖夫组织研制人造地球卫星与运载火箭。从此人造地球卫星的研究正式拉开了序幕。
1957年10月4日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而正式拉开了人类航天时代的序幕。该卫星重83.6千克,运行周期为96分钟。卫星本体是一个高580毫米,直径560毫米的铝合金制成的球体,表面装有4根半波长偶极天线。卫星上装有“滴答”信号发射机、温度和压力 telemetry transmitter和备用信号源。“滴答”信号通过两对互相正交并且夹角为45°的天线向外发射,发射频率为10进制40.002MHz和20.008MHz,发射功率为1W。卫星温度和压力的信息在两对正交天线上交替发射,发射频率为20.0023MHz,发射功率为50mW。卫星外壳的温度由一个密封的酒精温度计测量,压力传感器测量卫星内部的压力,温度范围0~50°C,压力范围6.5~9.5pA。当卫星入轨后,装在卫星上温度传感器的酒精柱发生了断裂,所以温度数据没能够正常发送回来。1958年1月4日,卫星进入稠密大气层烧毁。
随后美、苏、英、法、日等国竞相发射卫星。1960年,美国把第一颗气象卫星送入空间,1962年又发射了第一颗 relay communication satellite。此后相继出现了侦察卫星、技术试验卫星、天文卫星、海洋监测卫星和资源考察卫星等,并把人类送上月球。
中国从50年代中期就着手探索研究人造卫星,并取得一定进展。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后,至80年代中期又先后发射了多种科研试验卫星和返回式卫星。
从5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全世界发射的各种人造卫星总数已超过5000颗,重量达2000吨以上,其中美国和苏联发射的数量及质量都占90%以上,形成了庞大的人造卫星群。在这些卫星中,已失去工作的卫星约75%,仍在继续工作或待机工作的卫星约25%,运行在各种轨道上,成为人类在空间的得力“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