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指的哪五行?
五行的概念起源于黄河中游地区先民对自然界中的五大元素的认识,即水、火、木、金、土五种元素的性质及其与自然界万事万物关系的认识。 古人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的形态和性质不同,其原因在于构成物质的元素的性质不同;反过来,各种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也是由作为万物的元素的性质决定的——这便是“五行”概念的由来。
从哲学上说,所谓元素就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所谓性质就是指元素与其它元素相互作用的属性或特征:所谓关系则是指两种或多种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所形成的内在联系或存在方式。
“五行”不是指五个基本要素(元素),而是指五种基本作用力(关系);也不是指五种基本的性状(性质),而是描述了这五种力量在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五种不同的特性。 在原始时期,人们已经认识到水、火、风是自然界中重要的三种自然力,并把这些自然力当作神灵来崇拜。如女娲氏被看作是“水神”,炎帝神农氏为“火德”之君,黄帝则是以土德王天下等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在总结前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事物经验的基础上,逐渐发现自然界中的水、火、木、金、土等五种基本要素(元素)具有明显的特性及相互间的内在联系,并且能够用于解释当时尚未完全认识的气象变化、四时更替以及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诸多客观现象。于是,“五行”就作为一种基本的哲学观念出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中。 根据这些要素的性质及其在不同事物上的显现程度,它们被分别赋予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的物质形态,从而形成了五行学说。
《尚书·甘誓》云:“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左不攻于东,右不攻于西,非吾仁不足矣,亦匪人不如也!”这里的五行指的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而不是指五种基本的作用力(关系)。 《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命铸大钟时,单穆公说:“昔武王克商,作‘颂’,其《那》言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谓若临渊羡鱼,不如回家无鱼而网。今大王始得诸侯,当周宗之嗣,而舍其祖宗之所施,以为轻义重身,不亦惑乎?”其中的“五行”同样是指五种具体的事物(金属、木材、水、火、土壤),而非表示五种基本的作用力(关系)。由此可见在先秦时期“五行”还没有形成一种抽象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