泂五行属什么?
“泂”字拼音Jiǒng,上下结构,部首为“冂”。 读作jiōng时,意思是远,如“高山仰之~”;读作jǐng时,表示祠堂、屋宇或街道整齐而宽畅。 “泂”字在康熙字典中的页码是1754,收起笔画数为9画。 《说文》:“泂,水远处声也。”许慎认为“泂”字的本义是指远离江河的水。
“泂”字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地名和姓氏。用作地名的“泂”在今陕西省境内,有“上泂”(一说“下泂”)村,属于宝鸡市陈仓区,相传周武王伐纣时,这里有兵营和粮草供应基地;此外在山东临沂也有“上泂”村,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
“泂”姓目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临沂市和辽宁省营口市,其中前者的“泂”姓人口最多,大约3000人左右,后者的“泂”姓人口大约1000人。 根据1982年第二版《辞海》,“泂”字只收录了读音为jiǎn的义项,即古同“简”。而在1969年和2010年的版本中则收录了读音为jǐng的义项。“泂”字读音的变迁可能与唐代诗人韩愈《进学解》中提到的一句名言有关——“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句话里的“嬉”“随”都是动词,分别与“嬉皮笑脸”和“随波逐流”的意思相通,而“嬉”字在古代除了指“嬉笑”外还有“通‘熹’——天色微明”的意思。由此引申出来的“熹”字古时念xī,正是现在“喜”字的古读音,又由“熹”字派生出现在的“喜”字,因此古代“喜”字与“嘻”字是通假字。
“嘻”字最早出现的形体的“嘻”字,即“嘻”字简化前的形态,在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中就已经收录,其义为“笑”。后来“嘻”字还写作“譆”,读音相同。到宋代徐铉校订的《广韵》里仍然收录这两个字,明确标注“音喜”。由此可见从汉代至宋元时期“嘻嘻哈哈”的“嘻”字读音一直都是xī。
可叹明代方以智著《通俗文献》却载“奚,俗‘嘻’字……”,把“奚”认定作“嘻”字的俗字。
其实“奚”字与“嘻”字并没有直接的渊源关系,而且“奚”字出现并流行的时间也要晚于“嘻”字,且“奚”字的字形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更巧的是明代朱舜水流编撰的《古音略》中竟然把“兮”字误认作“奚”字,可见当时“兮”字已经作为“奚”字的代用字了。
到了清代“兮”字更是成为了“奚”字公认的异体字。这样,“兮”字就同时与古文“奚”字以及近代汉字“奚”字成了同一字族的不同形式。 然而,有趣的是虽然“奚”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完全被“希”所替代,但在一些古典诗歌中“奚”字却偶尔被当作“希”字的通假字。比如唐代诗人韩偓的诗“夜久喧呼别院深,灯前唤起希君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