峰在五行中几画?
峰,简笔字“厶”,《说文解字》释其本义为“山锋”;而繁体字“峰”由“山”“丰”构成,表示山顶上树木茂盛的意思。古人认为山就像人的身体那样有高低之分——高山称之为“崇山峻岭”,而小土山则被称为“丘陵”。 “峰”的本义既不是指一个具体的山峰,也不是特指最高大的山峰,而是指一座山的“尖顶”或“顶峰”——这个意思现代汉语中仍在使用,如“峰巅”、“峰火台”等。
“峰”字在古代还经常被借用表示“高”的意思,因此也常被用来形容人气质不凡——“峰采”(形容风度潇洒)、“峰头”(比喻说话、文章等气势旺盛)。 “峰”还有“量”的意义,例如《战国策·燕策二》中有“此五城之地,不拜封诸将之峰”,这里的“峰”就是计量单位,相当于现在的“座”。 古书中常用“峰”来计人,例如《左传·成公十年》中有“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曰:‘郑人所献楚囚。’”郑国所献给晋国的楚囚有两个,晋侯问其中一个的名字,答曰“钟仪”,并说他戴着南方人惯常戴的帽子。晋侯又问另一个叫什么名字,答曰“仲尼”,说明这个人是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