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的五行是什么?
“五行的思想”产生于中国,属于古代阴阳家对于世界本原及其运行规律的一种原始哲学思考。 五行相生的顺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丙五行属火。
《尔雅》:“午曰亭午,曰中天。”《史记·律书》:“午者,仵也,言阳气至此而忤也;仲夏之月,天地和气,故物皆贲育。”“寅卯辰为木,巳午未为火,申酉戌为金,亥子丑为水,辰已午未为土。” 所以从五行相生次序来看,丙应该是属火的。
不过,如果认真推敲起来,似乎又不是这样简单。 《汉书·律历志上》:“甲者,言万物剖符甲而出也……乙者,言万物草木承阳而勃发也。” 可见,甲和乙最初用来表示季节。正月为立春,万物复苏,正如刚破土而出的芽,呈嫩弱之象,自然以甲为代表。二月惊蛰,草木开始萌芽,所以用乙代表。
那么问题就来了。三月春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昼夜等长。此时五行又如何分配呢?是继续分甲、乙两行,还是将两者合一? 《尚书·尧典》:“舜日:“予何敢效皇考!”曰:“汝共工。”乃如式,五十有二,用九,日永;八十九岁,用七,月短。”“乃命羲和,钦若昊天,数术休祥,日永,时短。” 这是说,在传统天文历法中,为了计算上的方便,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将甲和乙合二为一。这种特殊情况就是当闰月置入三月,即“重三”之时(农历二月也有“重二”的情况)。在这种设置下,甲和乙都只能按30天为一个周期循环,而原来的60甲子纪年法便只能每隔19年使用一次。因此古人认为52个甲子一轮回,其中加进的闰月是9个。按照现在的计算方法,4年是1.75个回归年,即52个阴历年约等于69个阳历年,比原来多了8个月左右的时间,也就是说52个甲子后多加了8个字。
如果将这8个字放在三月,则三月就有31天。如此,甲乙两行就可以照常各按30天一个周期。这种情况就是《汉书·律历志》所说的“丁亥合朔,冬至。乙未,昏月行之北,中节。癸卯旦,日月行南北。丁未,夕月行之南,中节。己酉,昏星之北,中节。壬子,旦星之南,中节。丙辰,朔易方。”可见,在“重三”之时,月亮与太阳的行动路径出现了交叉,但这种情况只是暂时的,一个月之后就会恢复到原来状态。
在传统的天人感应体系之中,月份和星辰的运动的确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而这种关系正是古人建立五行理论的基础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