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五行里属性什么?
五行的来源和本质,《尚书》、《周礼》等古籍早有记载,东汉王充在《论衡·五行篇》中有详细的解释,大意是: 人们观察万物,发现万物有五种形态——长形、圆形、扁形、方形、尖形,因此用这五形象征五行——木火土金水,并用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来解释万物的生灭变化。
五行中,“行”的意思是:造作、运动;五行的“行”指的是这五种物质的运动状态或运动方式。“五”不是指东西的数量,而是一般多于少,多指种类、形式。 后来人们发明了甲子计时法后,为了计算方便把一星期定为五天,周而复始,不断轮回。于是五行被赋予了五种颜色——红赤橙黄绿青蓝紫——并对应五脏——心肝脾胃肾和大肠小肠膀胱。
中医理论体系中的五行,是古人通过长期医疗实践总结出的一种规律性认识。它以整体观念和辩证统一观点为理论基础,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还会看到五行符号——“○”(O),它是阴阳未分,万物未生的象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就可以借用五行的力量来驱邪祛病。因为五行能生能克,有升有降,无限循环。如有一物受损或失调,其他四行则相应出现不足或亢盛,从而使机体恢复平衡。
现在许多人习惯用数字来预测命运,比如生辰八字、紫薇斗数等等,都是以五行作为基础的。
五行中的“金”,在中医有“收敛”、“肃降”的意思,“木”则有“生长”、“条达舒畅”的意思,“水”有“寒冷、趋下”的意思,“火”有“热”的意思,“土”有“承载、生化”的意思。
在中医看来,人体的五脏,还有与五脏相表里的五腑以及身体的其他部分,都和这“五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心”这个脏器在五行里属性“火”,在中医来说,心除了有“主持精神、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的作用之外,还有“主血脉”的作用。“脾”在五行里属性“土”,除了“主管消化、吸收、转输身体所需的水谷精气”,在中医它还有“主管统血,不让血液随便溢出脉络之外”的作用。“肾”在五行里属性“水”,除了“主管生殖、发育、生长、水液代谢”之外,在中医它还有“主管骨头”、“毛发”、“耳朵”等的作用。“肺”在五行里属性“金”,除了“主气,主管呼吸”之外,在中医它的还有很多作用,“皮毛”、“大肠”都归“肺”管。“肝”在五行里属性“木”,除了“贮藏血液、调理血量”之外,“主管疏泄,调节情志”。
中医所谓的相生是指事物之间有促进、增强和激发等协同关系,是相互助长、促进无边的意思;相克则是指事物之间有抑制、约束、控制等制约关系,是相互抑制、控制无度的意思。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在中医学上,除了前面所说的“属五行”的五脏,它和一些“奇恒之腑”和“十二经脉”以及“五色、五味、五化、五气、五音”甚至“五方、五季、五时”等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有人把“五行”说成是中医的基本理论,把“五行”说成是中医理论的骨架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