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儿童怎么称呼?
谢邀! 感觉题主可能是对“古称”有些误解,以为古代人就一定都称“姓+氏”。事实上,除上古西周时期部分贵族有姓有氏外(且姓氏有时并不相同),大部分古人大约是只有姓的。(周代以后有部分贵族也有氏了,但姓氏的含义与今天不同,姓主要记载母系血统,氏主要记载父系族群) 而小孩子(尤其是未成年的太子、公子等)大多是没有字的(成年后有字),这时一般称“名”。如《论语》中孔子弟子冉求曰“求名”;《庄子·天下》记墨翟“名翟”;《战国策·赵策三》记蔺相如“带利剑,腰斩荆轲”等等。 古代男子成年后,行冠礼时也会有名字,如曹植《离友赋》“加元服而授巾”“服玄冕而梳簪”(注:古代的冠有两种含义,一种指帽子,另一种特指成年礼上的冠),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焉得思乡不见家,绣衣结佩黄金带”。 当然还有例外,如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收其符节”(秦末汉初人);曹操《让县自明本志令》“今吾德非士衡,而功名已过之”……这些应该都是作者为了表达特殊感情需要(如怀才不遇、功成名就等)故意用“氏”或“字”来称呼的。
另外,古人还有一种特殊的叫法——“尊称”。这多用于君主、长辈称臣子或者地位比自己高的人。这种称呼多带有“敬”的意思,如《孟子·万章下》“君臣之义,父子之恩”;《后汉书·光武帝纪》“故能威震万里,名驰四海”;李白诗“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里都带有一种敬意,所以即使是“你”,用尊称也没什么问题,反而更增加了语言的仪式感。不过这种情况可能属于特定用语,并不常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