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跟时辰有关系吗?
一、“行”字是什么意思 《说文》中说得很清楚,行=道+止。所以行的本义就指道路。又因为路是人类的产物(自然界没有路),所以行还可以引申为“行为”“做”的意思。再根据甲骨文的字形,行像一个人走在道上,所以行也有“走路”的意思。 以上是针对行这个词的解释及引申。
二、时辰是怎么来的 中国古代把一昼夜分为十二段,每段叫一个时辰,每个时辰刚好等于现在的一个小时,所以子时就是今天的23点到1点,丑时就是1点到3点这样。用现代科学来解释,一天一共24小时,太阳在我们头顶的时间总共24个小时;而按照古人的计算,白天和黑夜各占12个时辰,共24个时辰,也就是说古代的每个时辰正好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
三、辰是什么 我们经常听说辰龙、辰牛等等,这里面的辰到底是什么呢? 在古代天文学中,把黄道附近划分为12区,每一区对应的是一天的某个时辰,这就是所谓的十二时辰制。在现在的24小时计时法中,每一个区代表两个时间,即上午和下午。而在古人看来,每一个区代表的是早上和晚上,也就是12个时辰。 什么是黄道呢?就是地球公转的轨道。而所谓“附近”指的是近地点或远地点。为什么是近地点或者远地点呢?因为地球围绕太阳的运动并非完美的圆,而是一个椭圆形,有近日点和远日点。近日点是离太阳最近的点,远日点是离太阳最远的点。
因为在地球上看到太阳是在绕着地球转,而且是椭圆型的轨道,所以古人就把这种轨道称为“辰”,也就是每天正东位置的那个点称之为“辰”。 由于地球每天相对静止,所以“辰”的位置每天都差不多,这就给“辰”注入了方位的概念,于是就有了“辰南”“辰北”等等说法(子午线的南北方)。
四、五行的来源 其实五行这个词非常古老,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出现了。《尚书·洪范》中记载,周武王问姜太公如何治理国家,太公列举了五项,其中就有五行——水、火、木、金、土。 那么五行到底是指什么呢?其实指的就是五种元素,也就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元素分别象征五季——春、夏、秋、冬、长夏(今人称为四季)。
五更,或称五鼓,古代计夜的时间单位,一夜分为五更,一更约等于两小时。它来自十二时辰的更漏报时制度。这种制度在南北朝时出现萌芽,而在唐代完全确立,成为国家制度。在宋代,五更制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计时方法。
子时,又称夜半、中夜、甲夜、昧旦。子时上十一点十五分,下一点十五分,共两个时辰。一、二刻为夜半,五、六刻为中夜,八、九刻为甲夜;在古代也称为昧旦、平旦。
丑时,又称鸡鸣、癸夜。丑时上一点十五分,下二点四十五分,共两个时辰。一、二刻为鸡鸣;在古代也称为荒鸡、待旦。
寅时,又称平旦、昧爽、平明。寅时上午二点四十五分,下四点四十五分,共两个时辰。一、二刻为平旦、昧爽,三、四刻为平明。
卯时,又称日出、日始、质明。卯时上午四点四十五分,下六点四十五分,共两个时辰。一、二刻为日出,三、四刻为日始,五、六刻为质明,七、八刻为破晓,九、十刻为破晓。
辰时,又称食时、早食。辰时上午六点四十五分,下九点钟,共三个时辰。一、二刻为食时,五、六刻为早食。
巳时,又称隅中、日禺。巳时上午九点钟,下十一点十五分,共两个时辰。一、二刻为隅中,三、四刻为日禺。
午时,又称日中、日正、亭午。午时上午十一点十五分,下午一点十五分,共两个时辰。一、二刻为日中,五、六刻为日正,七、八刻为亭午。
未时,又称日跌、日映。未时下午一点十五分,下三点四十五分,共两个时辰。一、二刻为日跌,五、六刻为日映。
申时,又称哺时、日铺、夕食。申时下午三点四十五分,下六点钟,共两个时辰。一、二刻为哺时,五、六刻为日铺,七、八刻为夕食。
酉时,又称日入、日落、黄昏。酉时下午六点钟,下八点四十五分,共三个时辰。一、二刻为日入,五、六刻为日落,七、八刻为黄昏。
戌时,又称日暮、日虚。戌时下午八点四十五分,下十点四十五分,共三个时辰。一、二刻为日暮,五、六刻为日虚。
亥时,又称人定、夜半、甲夜。亥时下午十点四十五分,下十二点钟,共一个时辰和一、二刻为人定,五、六刻为甲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