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貔貅五行属什么?
貔貅(pí xiū),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瑞兽。 头似龙,身似蛇,尾似驴,有角,额上长须,背上有鳞,全身有花纹纹理,色黄白,有翅而不能飞。 《辞海》中解释“貔”为一种野兽名;又解释“貅”为“兽名,似虎”。 《本草纲目·兽部·貔》中载:“貔,鼠也,似獾而大,白色,善呼。” 《广韵·平声·支韵·脂字》中也有记载:“貔,或作罴……本作豼。” 按以上记载,我们大约可以知道,貔貅是一种兽类,而且应该是两种兽的合称。其形状大致如现在的熊或豹子一类。
因为我国古代有“以象形定首字”的习惯,所以这些古书上的记载也就成了确定“貔”字读音的依据。例如《康熙字典》中就把“貔”字的读音定为“皮支切”;《中华字海》则确定为“pī xiū ”。 现在我们看这个“貔”和“貅”的字形,由左向右读,其实是由两个形近的字组成的——“皮”和“酉”。如果按《辞源》和《广韵》里的说法,“貔”字应该读成“pī yǒu ”——也就是“皮有”的意思。那么“貅”字也应该读成“xiū yǒu ”——也就是“休有”的意思。 然而,这样的读音却与现在通行的“貔”、“貅”读音完全不同。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这两个字在古时并不是现在这样的形体,而是“皮”和“酉”旁边各添了一笔——变成“貔”(bi)和"貅“(jiǔ)。所以《诗·周颂·良耜》中的“镈镈攸播”,朱熹注解说就是“镈(bi)”;而东汉许慎编写的《五经异义》里也对“黼黻”的“黻”(di)字作了“斧刀斩画”的解释,可见“bi”和“jiǔ”都是表示砍削之意的虚词。用现代的语言来说,它们俩都表示动作的进行程度。
后来“貔”和“貅”两个字又经过了多次简化,才变成了今天的字形。据我推测,“貔”“貅”两个字可能来自楚文字,因为楚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中多将其中的“皮”、“酉”两字写作“辶”、“灬”。而“辵”(chuò)和“火”(huǒ)是古今汉字中非常古老的字,它们的字形演变轨迹都与“皮”、“酉”类似。
根据古书的记载来看,“貔”和“貅”两个字最初都读作“彼幽切”(pīyōu ),也就是今音pi2-xu1。但从汉简等文献来看,它们可能早就是入声去声了,读作”披悠切”(pǐyōu)或者”普悠切”(pǔyōu ),也就是pei'/pu'iu'。现在南方许多方言还保留这种读法。